当一纸传票因“被告下落不明”而无法送达,许多案件便走入“公告程序”的既定轨道——耗时、费力,且结果难料。近日,盐池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中,一位法官用他的脚步与执着,硬是将一桩即将步入公告程序的“死案”,走成了一场彰显司法温度与力度的“活棋”。
启程:于微光处寻觅线索
案件受理后,摆在承办法官面前的是一道难题:被告不知所终,电话不通,住址不明。按照常规,只需依法公告送达,便可推进后续程序。但承办法官并未轻易放弃,他决定从源头开始寻找。
第一站是派出所,查询结果显示,被告为“一人一户”,且在县城曾有租房登记记录。这微弱的线索,成了黑暗中第一缕光。承办法官通过与房主取得联系,得知房主将两间房屋分别租给了一名男性和一对来自内蒙古的夫妻。
转折:关键信息在村委会浮现
“内蒙古”三个字,在承办法官心中留下了印记。为进一步核实,他驱车前往被告位于盐池县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此次实地走访收获了重要信息:被告已丧偶,并再嫁至内蒙古,目前其从事传媒摄影工作。
信息链条在此刻瞬间清晰——县城的“内蒙古夫妻”,与远嫁内蒙古、从事摄影工作的被告高度吻合。承办法官当即判断,苦苦寻找的当事人极有可能就是这对夫妻。
锁定:校门口的“守候”与圆满
承办法官马不停蹄地返回县城出租屋。开门的是一位未满18岁的男孩,经询问,他确认了母亲正是本案被告,且此时正在某校录制课程。由于男孩无法代为签收法律文书,承办法官一行又立刻转往学校。在校门口,法官发现了疑似被告的车辆,但为了避免干扰教学秩序,他选择在一旁耐心等待。
不多时,一对背着相机包的夫妇从校门走出。承办法官立即上前核实身份,并确认其是本案被告。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围观,承办法官将当事人引导至警车内,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进行沟通。
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法理的明晰和事理的剖析。承办法官从法律责任讲到诚信履行,从诉讼成本谈到实际得失。真诚的沟通消融了隔阂,法理交融的劝说触动了内心。最终,被告当场表示愿意履行赔偿义务,并即刻结清了款项。
随着原告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这起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纠纷,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讯员 董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