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负重爬坡、逆势而上之时,越是要关心爱护干部,越是要做好激励和保障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1981年,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开始探索,创立者袁庚喊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在当时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火力集中点。袁庚坦言:“我是准备‘戴帽子’的,出了问题我负责。”
改革开放之初,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打破惯性思维,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对于改革的风险,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回味历史,总让人感慨万千。“我是准备‘戴帽子’的”“出了问题,我负责”……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改革发展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另一方面,也映照出破冰前行的党员干部们面对困难时,敢担当、善作为,带领群众大胆试、大胆闯的精神状态和干事作风。或许,更深层次来看,有那么多干部义无反顾、埋头改革前沿,就是因为当时营造出了一个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给了那些想干能干会干、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大展抱负的平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实践也证明,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会涌现什么样的干部。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坚决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自然会涌现更多敢做善为的干部。
社会学中有个“洗碗效应”,是说经常洗碗的人打碎碗的概率比不洗碗或少洗碗的人大,一旦打碎了碗,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因此受到批评;而那些没洗碗或很少洗碗的人,则不会因此挨批评、担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尤其是基层干部,他们坚守在保稳定、保发展、惠民生的一线,干的事情越多、担的责任越多,越是敢闯敢拼,越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相对来说也更容易“动辄得咎”。倘若不问缘由、一味问责,让干部萌生“不畏难畏风险”的担忧,那么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感受到的将是谋人者多、谋事者少的氛围,听到的“好言相劝”多是“会干事不如会来事儿”之类;干部之间的氛围也不会是想方设法去“干事”,而是如何千方百计去“做人”……真正会干事能干事的人得不到保障、看不到希望,用不了太久,斗志就会被磨灭,作风拖沓、精神懈怠,效率低下、无所作为等不良风气就会日渐成风,到最后,误人误事,更谈不上改革发展。
新征程上,宁夏面临的机遇多、任务重、要求高,对干部“啃硬骨头”的期待也相应更高。作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领导干部不能只满足于守成,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相应地,越是负重爬坡、逆势而上之时,也越是要关心爱护干部,越是要做好激励和保障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有道是,“多一分关心就多一份温暖,多一分支持就多一份力量”,保护好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党员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解决干部放不开手脚的问题,才能为担当者担当,打破干事创业的“洗碗效应”,激发出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让干部敢干事、敢创业,闯出新天地、干出新成绩。(尉迟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