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解新闻
一家三代研习武术,对他们而言,武术不仅仅是值得用一生坚守的初心,还代表着代代传承的正气和家风——
传承武魂 守正家风
2020-09-24 07:56:33   
2020-09-24 07:56:33    来源:宁夏日报

  今年58岁的王樑“武龄”53年,武术注定要与他相伴一生。

  王樑练武,是家传的功底,也像是宿命的召唤。“我父亲是一名武术教练,太极拳、大刀等技艺样样拿手。他老人家希望我传承衣钵,很早就培养我学习武术。”回忆与武术的渊源,王樑这样说。

  传承,从父与子开始

  王樑的父亲王新武是宁夏武术协会创始人、银川市群众太极拳站创始人,也是我区首个全运会太极拳冠军获得者,曾获得“全国太极拳武术冠军”、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和“雄狮奖”,为宁夏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

  都说虎父无犬子,一生痴迷武术的王新武对儿子王樑的希冀,都体现在了严格训练上。王樑5岁开始习武,“入门师父”自然是父亲王新武。

  每天天刚亮,父子俩手牵手出门,一到正式练武的地方,气氛便要凝重得多。“父亲教武术一招一式都透着严谨,不练到位绝不能过关。”王樑回忆,从基础的蹲马步、踢腿到慢慢学一些基础拳脚动作,王樑的童年在扎实训练中培养着武术的根苗。

  或许是血脉中的武术基因发挥着作用,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沉淀了能量,幼时的王樑进步极快,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进入小学后,练习武术并未因学业的繁忙而搁置,父亲对王樑的严厉更甚从前,每天2小时练功雷打不动。练武术是个苦差事,偶尔觉得极累时,王樑也曾动过“蒙混过关”的念头。

  “小时候最怕拉韧带,有时压腿太疼,偶尔动作做不到位。踢腿必须到额头才算标准,太累了一两次踢到腰部被父亲发现,总免不了一顿教训。”王樑笑着说。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身份总是在“师”与“父”之间来回切换。一边是对一招一式都格外叫板、即便王樑因练功受伤也从不表现出心疼的“严师”;一边却是练完功默默背起儿子回家、偷偷在王樑碗里多放一个鸡蛋的“慈父”,两个角色如此矛盾,却又完美契合在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身上。许多年后,王樑回想起这段经历,才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严厉给王樑留下深刻印象,也让王樑的武术之路走得格外踏实。武术没有捷径,父亲教给王樑的,不仅是练习武术的方法,也是为人行事的道理。伴随日复一复的练习,稚嫩的幼子在时间的年轮里出落成沉稳的少年,一身武艺也在汗水的浇灌中愈加成熟优秀。

  1975年,13岁的王樑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亲眼见证父亲作为宁夏运动员代表,获得全区历史上第一个冠军。父子二人一个在领奖台,一个在看台,一瞬间的遥相对望,胜过千言万语。

  父亲是榜样,也是目标。王樑拼命追赶,以更加勤奋的状态练习武术。1977年,15岁的王樑正式成为一名武术运动员,开始了竞技生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他的人生路也越走越开阔。1986年,王樑被选送进入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从专业运动员到体校学子,王樑如饥似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武术训练方法进行了思考。“武术练习如果结合专业的体育训练,效果应该能更好。”一个不经意的想法,在王樑的心里悄悄播下了“种子”。

  1990年,大学毕业后,王樑拒绝了留校邀请,毅然回到宁夏工作。面对大城市更加优厚的待遇,王樑并非没有犹豫。父亲在电话那头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是从宁夏走出去的学子,学成了,该回来建设家乡。”

  守望,在父女间接力

  回到宁夏后,王樑在众多职业中选择去宁夏青少年宫当老师。“武术需要传承,后继有人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从小选拔教育,系统指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此时,王樑心里装着的梦想,是把武术的种子传播到更多人心里,发扬光大。

  名师坐镇,效果自然不同凡响。一时间,武术成了少年宫的品牌,前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王樑用心栽培着每一个学生,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岁月流转,30年前父亲牵着王樑习武的场景再一次上演。这一次,接力棒传给了王樑,而他牵着的,是女儿王乾菁的手。  对武术的热爱,在代际的传承中一点一滴积累、升华。一样的手把手教学,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一样的严厉要求,看似不近人情……“爸爸,我是女孩,能不能不要那么严格?”“练习武术不分性别,想要有所作为,只有不懈努力。”儿时的对话简单清晰,但父亲讲给王乾菁的道理却让她受用一生。幼小的王乾菁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也曾矛盾过、迷茫过,最终在父亲的引领下咬牙坚持,快速成长。转眼间,弟弟王乾龙也到了学武的年龄,王乾菁的身后,又多了一个努力的身影。 2001年,11岁的王乾菁和6岁的弟弟在电视上观看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赛事,望着取得好成绩的爸爸激动不已。一旁同样盯着屏幕的爷爷眼里溢满笑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9年,王乾菁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并在2012年的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对练项目银牌的好成绩。2018年,王乾菁在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孙氏太极拳冠军,随后又在201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女子拳术二等奖、女子器械三等奖。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弟弟王乾龙同样在武术领域收获颇丰。2012年,他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攻读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019年,王乾龙又考取了韩国明知大学,目前正在学习博士课程。注重学习的同时,王乾龙在竞技方面也收获颇丰,不仅在全国各类无数比赛中名列前茅,还在2019年获得第八届世界武术传统锦标赛男子传统拳术冠军。    如今,王樑和王乾菁都在北方民族大学担任武术老师,心怀传承梦想的王乾龙在外求学,对武术的热爱让一家人奔走在不同的路上,却又有着相同的展望。历史的画面模糊又清晰,传承的力量历久弥新。几年前,王乾菁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吴晓龙也是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并屡获国内国际武术类冠军。一家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总也离不开武术。

  一腔热爱,让武术成为了三代人的坚守;一袭梦想,把岁月的甘苦凝成了最强大的力量。虽然父亲已经故去,但王樑的步履依旧坚定,望着已然成长起来的女儿王乾菁和儿子王乾龙,眼里亦是安慰和骄傲。(记者 马 越/文 王 刚/图)

<p>  一家三代人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合影。王乾龙(左一)、王樑(左二)、王乾菁(左三)、吴晓龙(右一)。</p>

  一家三代人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合影。王乾龙(左一)、王樑(左二)、王乾菁(左三)、吴晓龙(右一)。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