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解新闻
西夏区:聚力脱贫攻坚 奔向美好生活
2020-11-26 08:19:59   
2020-11-26 08:19:59    来源:宁夏日报

  “十三五”期间,银川市西夏区统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发展产业、扩大就业、保障民生,660户281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9238元。

  ■ “三支队伍”齐发力 一心一意谋脱贫

  打开门看到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周伟站在自家门前,王晓亮感觉好事临门。

  “街道将全力打造芦花小镇特色街区,引入特色饮食、手工业等,你有兴趣吗?”王晓亮眼睛一亮,“当然有!”

  王晓亮是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同阳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西夏区采取“1+1+X”方式,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个村、1户贫困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所在镇(街)干部职工包干托底。

  依靠榨油手艺,去年王晓亮脱了贫。今年,为了让他过上更幸福的日子,周伟又邀请他把榨油坊经营到芦花小镇。

  “19名县处级领导联系帮扶19个村,617名干部帮扶6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月20日,西夏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干部精准帮助贫困户谋划产业、规划发展,确保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西夏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

  5年来,西夏区共召开28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40余次,全面安排部署扶贫资金使用、反馈问题整改、动态调整等各项工作。出台《西夏区2018-2020年脱贫攻坚3年行动规划》等扶贫政策及配套文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西夏区与镇北堡镇、兴泾镇、贺兰山西路街道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由各镇街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形成了区、镇(街)、村三级联动抓落实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 产业扶贫挑大梁 小康生活有奔头

  富民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同阳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余宁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同阳新村是西夏区唯一一个“十二五”生态移民贫困村,全村有生态移民690户3196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1089人。

  2017年,同阳新村整村脱贫出列,成为银川市第一个脱贫退出的贫困村。谈及原因陈余宁说,同阳新村立足村情实际,引入符合自身特色的五大产业作为切入点,撬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推动脱贫攻坚。

  劳务输出是同阳新村第一大产业。截至目前,该村成立3家劳务输出公司,开办经营实体15家,涌现出劳务输出致富带头人25名,劳务输出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68%。第二大产业为食用菌产业园,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分红100万元,用工最多时可提供80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最低工资2000元。奶牛托管是第三大产业,每户入股5000元至奶牛托管企业,自2013至今,每户每年分红2800元。2019年,同阳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47万元,实现增收目标。

  同阳新村是西夏区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夏区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本地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闲置办公用房、仓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量力而行发展产业;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项目开发、入股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形式,通过产业扶贫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帮扶干部明确到户,承担产业发展指导职责,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5年来,西夏区统筹各级各类项目资金,形成集聚效应,实施同阳新村食用菌园区、同庄村设施蔬菜园区、镇北堡镇摄影棚等41个带动性强、见效快的扶贫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力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端稳就业金饭碗 脱贫致富底气足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有了这份工作,日子越过越好。”镇北堡镇团结村村民王银德笑出脱贫后的幸福。

  年近60岁的王银德之前在建筑工地务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疾病复发,工作越来越难找,一家人生活困顿。一筹莫展之时,西夏区扶贫车间之一的康养源醋坊给他提供了保洁员岗位。如今,干完醋坊保洁工作,王银德再干一些油漆、划线等零散活,一个月收入3000余元。

  如何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西夏区对辖区贫困劳动力摸底调查,通过筛选把18个专项能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列为居民备选项目,把培训项目和就业紧密联系,在辖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和就业推介会。截至目前,西夏区共对5936名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摸底,234人有手工编织、挖掘机操作、保安员、消防设施操作员、电工、中式面点师、焊工、装载机操作等培训意向,根据培训意愿在线下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申报开班。今年,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6人,涉及驾驶员、育婴师、手工编织等。

  5年来,西夏区年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余人,实现工资性收入8000余万元。其中年均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700余人,劳务工资收入约1200万元。每年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各级各类技能培训约30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培训150余人,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53人。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招聘会应运而生,宁夏公共招聘网、西夏创业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多家网络平台均举办“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54家企业共提供6445个岗位。

  ■ 教育扶贫显成效 精准发力拔穷根

  同阳新村村民杨海成的女儿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膝关节畸形,多次看病导致家中贫困。去年,通过天津儿童医院专家及瑞士有关专家的手术治疗,孩子身体逐渐康复,杨海成也“松绑”外出务工。

  “娃的病好了,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一定要送娃上学。”杨海成说。

  5年来,西夏区持续强化落实控辍保学“双线控辍”责任和“三包三保”制度,落实劝返复学学生262人,辍学0人。同时,着力改善镇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在兴泾镇中石油希望小学等1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两类学校”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翻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8所,实施9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学位3260个。重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为镇、街补充教师89人,培训教师2717人。

  ■ 健康扶贫发红利 精准施策促脱贫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完成率100%。”西夏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西夏区持续提升农村地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99.35%。

  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等文件,严格执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2019年起至2020年9月底,西夏区深度贫困人员享受“一站式”医疗救助559人,总费用503.4997万元,个人自付44.8361万元,个人自付比例占总住院费用的8.9%,有效防止了因病返贫。目前,西夏区2819名建档立卡人员、105名边缘户、30名监测户全部应保尽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

  ■ 脱贫防止“扶了好、松就倒”

  脱贫只是新生活的开始。

  西夏区明确责任目标,在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将继续坚持“四个不摘”,探索建立稳定持续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发展产业、加大就业等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由“去存量”向“提质量”转变,由区域性点对点扶贫向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转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高效融合。

  该区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退出贫困村、贫困户设置政策过渡期,完善第一书记常态化派驻机制。扎实开展社会扶贫,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点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确保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围绕西夏区“东西南北”产业发展布局,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东以贺兰山西路街道为主体,沿绕城高速两侧打造万亩稻渔种养示范园区、设施蔬菜基地;西以镇北堡镇为主体,打造葡萄酒产业生态长廊、休闲民宿集群;南以平吉堡农场生态农业、兴泾镇南三村设施蔬菜为重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北以枸杞研究所为核心,带动团结村,打造集科研、观光、采摘、加工等为一体的万亩枸杞产业科研观光示范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绿色生态等产业,完善产业减贫带贫益贫机制,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托管经营等形式,培育发展移民安置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利益链,努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健全移民迁出区与安置区协调联动机制,解决好移民群众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转接问题,完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与移民家庭结对,推动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 与乡村振兴衔接 做好四篇文章

  “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机制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发展衔接4篇文章。”西夏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做好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

  做好规划衔接。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做好政策衔接。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做好发展衔接。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积极培养乡土人才,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记者 乔素华)

<p>  贺兰山脚下秀美的西夏区。</p>

  贺兰山脚下秀美的西夏区。

<p>  农作物机械化采收现场。</p>

  农作物机械化采收现场。

<p>  特色种植。</p><p>  本报记者 乔素华 摄</p>

  特色种植。记者 乔素华 摄

<p>  同阳新村食用菌量产厂房。</p>

  同阳新村食用菌量产厂房。

<p>  特色酒庄。</p>

  特色酒庄。

<p>  枸杞晾晒。</p>

  枸杞晾晒。

<p>  稻鱼种养。</p>

  稻鱼种养。

<p>  “消费扶贫 你我同行”活动现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夏区委宣传部提供)</p>

  “消费扶贫 你我同行”活动现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夏区委宣传部提供)

<p>  奶牛养殖。</p>

  奶牛养殖。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