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华彩六十年 奋进石嘴山 -> 走向小康生活
蘑菇棚“种”出幸福生活
2021-04-29 09:10:11   
2021-04-29 09:10:11    来源:石嘴山日报

  4月21日早晨6时许,在大武口区星海镇祥河村的村道上,一辆小型货车轻快地驶过,留下一缕菇香。

  郑宁宁和丈夫张富红依旧起了个大早。郑宁宁忙着在蘑菇棚里将所有菌棒采摘一遍,随即进行分拣。张富红负责把采摘的蘑菇打好包装,装车外运。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虽然累,但收获着幸福。

  “平常,蘑菇一采摘下来,趁着新鲜,我就赶紧将蘑菇运往批发市场。此外,每天还有超市、菜店的订单,蘑菇经常供不应求。”张富红笑着说。

  夫妻俩这样忙碌的生活,从每年9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份。“当天摘、当天卖,蘑菇品相好,能卖上好价钱。”郑宁宁说,自家栽培蘑菇已经有5年多时间。

  如今,郑宁宁家是村里有名的“蘑菇大王”,小小的蘑菇棚成了她家的增收源泉。

  此前,郑宁宁在家里种蔬菜大棚,张富红在外打工,眼瞅着棚里的蔬菜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夫妻俩琢磨着更换一下品种。

  “家里亲戚是种蘑菇的,他告诉我们只要菌棒好,技术好,产量就好,我们跟着学了半年,决定试一试。”郑宁宁说。

  在夫妻俩看来:适宜的气候,再加上积累了一些蘑菇种植技术,改种蘑菇是轻车熟路的事儿。

  事实并非如此。

  2016年,夫妻俩把大棚改造一新,满怀信心地制作了4000个菌棒,种下了平菇。等啊、盼啊,郑宁宁每天悉心看护着菌棒,然而始料未及的是,一半的菌棒没有长出蘑菇。“第一年就有2万多块钱打了‘水漂’,那真是欲哭无泪。”对于之初遭遇菌种不出苗、磨破指头却赚不到钱的坎坷,郑宁宁记忆犹新。

  “挫折面前,我们没有停步。”张富红说,“我们找亲戚借钱,决心把蘑菇种好。”

  没有技术,夫妻俩边干边学,除了上网查询和到书店买资料钻研外,还四处拜师学艺取经。经过不断地学习,夫妻俩基本掌握了配料、上架、喷水等管理技术,成为了当地蘑菇种植的“土专家”,家里的年收入也突破了6万元。

  “种蘑菇是个技术活儿,我们要结合实际研究蘑菇的生长习性,琢磨蘑菇适宜生长的温度,什么样的光照对蘑菇生长有利。没有科学技术不行,不与时俱进更不行。”郑宁宁说,在整个种蘑菇的过程中,从订购蘑菇菌种、拌料,到菌苗装袋、高温免菌、发菌、出菇、采收和养菌,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走进郑宁宁家的温棚,蘑菇菌袋整齐地摆放着,乳白色的蘑菇朵儿恣意生长,鲜嫩肥厚。她指着一排排菌苗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俩一个负责送货,一个在隆湖一站市场售卖,再加上游客的采摘,收入可观。

  种菇虽苦,但收获很甜。“只要干就有收获,生活就有希望。如果自己不努力,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郑宁宁坚定地说。

  今年,夫妻俩打算研究新的菌种,尝试培育更多适宜本地种植的食用菌。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富红信心满满,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打算:“现在惠民政策多,小蘑菇也能干成大事业。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大,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把蘑菇事业做大、做好,努力带动更多周边群众致富。”(记者 李薇)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