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诸多关于养老服务的积极信号。
如何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质量,守护“夕阳红”,真正让“养老”变“享老”?全国两会期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打造银发经济圈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消费需求也由生存型向更高层次转变,包括健康养老产业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仅为4%至5%,在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振银发经济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说,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自治区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10余项产业配套政策,制定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40多个支持产业发展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事业为导向,引导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政策、资源、机制相统筹的工作机制。
陈雍在提案中指出,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福祉方面,宁夏还存在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晰、系统性政策及统筹性规划不足、健康养老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业态融合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陈雍认为,要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拥抱养老产业发展的春天,努力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陈雍建议,增强宏观规划、法治保障、行业监管,有效解决资源整合不够、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提高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探索财政对于健康养老补贴方式由“补机构”向“补受益人”转型,从服务、产品、就业三方面打造“银发经济圈”。加快完善银发经济法治建设和普法宣传,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完善银发经济行业标准,引导健康养老产业规范发展。推动建立产业标准体系,逐步提升健康养老产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健康养老供给选择。
推动老年助餐服务
从过去“吃得饱”到现在“吃得好”,再到今后“吃得方便”“吃得科学”,既是老人们与时俱进的朴素愿望,也是“老年助餐”服务的初心所在。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淑丽说,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杨淑丽调研时发现,虽然各地已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深受老年人欢迎,解决了困难老年群体的就餐问题,但是在推进老年助餐机构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杨淑丽说,由于规划布局不优、政策支持不足、覆盖面不广、适老化设施建设和科技化程度较低等原因,部分老年助餐机构亏损运营,安全及服务质量难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杨淑丽建议,优化餐点布局,构建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助餐服务体系,对失能、独居老人送餐探索开展志愿者服务或邻里互助帮扶助餐服务。明确老年助餐机构优惠政策,对特困人群实行分类就餐补贴,将城乡社区养老助餐服务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养老助餐服务标准,科学精准实行补贴,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将适老化列为老年助餐机构建设、改造必要条件,提升设施安全性,加强验收监管。
探索多元医养结合
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是当前不少老年人迫切的需求之一。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宁夏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童安荣认为,中医药学具有“医、养、防、简、便、廉”的独特优势,在补充医疗资源不足的同时,可有效改善老年人身体状况,发挥预防保健作用。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摆脱了传统养老方式只治病不养老、只养老不治病的困境。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共享,实现双赢,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为子女减轻了压力。”童安荣说。
童安荣认为,目前,宁夏在医养结合方面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医养机构中医药元素融合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家庭养老观念落后等问题。他建议,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和护理人员待遇,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深化医养融合,增加中医养生、膳食、健康体检、心理养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拓宽医养结合养老市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信息系统、“互联网+”全国养老机构管理服务综合平台。(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