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春晚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到亚冬会上的高效巡检,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而在宁夏,机器人技术同样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智慧物流、无人机植保、机器人制造研发等方面,展现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国电巡检机器人、机器人餐厅、新能源充电机器人……过去只能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场景,如今近在眼前。
国电巡检“工友”智能化输出
3月2日,晨光初破晓,中宁县黄河750千伏变电站内,一位特殊的“员工”开始了它一天的工作。阳光洒在它的金属外壳上,反射出柔暖的光泽。
这是去年,该站引进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激光3D导航智能巡检机器人,高约80厘米,体形“微胖”,只见它沿着预设的巡视路线,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步伐”,穿梭于错综复杂的设备之间。它还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不停地旋转,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细节。每当它靠近重要的电力设备时,那双“眼睛”会变得更加专注。
正在巡检的国电机器人。
在巡视的过程中,机器人会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观察。比如,当它来到六氟化硫密度继电器、油位表计或油温表计前,它会像一位专业的摄影师,调整身体姿态,以确保大眼睛能够捕捉到最清晰的图像。这些照片随后会被送到后台的“大脑”——上位机那里,进行智能分析。
“上位机会对照片进行智能处理,识别表计的读数,如压力、油位等,并与人工设定的告警值和缺陷判定阈值进行比较,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黄河变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经理师涛介绍,机器人巡检系统将巡视结果、照片和当前数据一起反馈到巡视报告中,供人工阅览。
智能巡检机器人配合运维人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其实,早在7年前,《关于2018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由国网宁夏检修公司(现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银东换流站660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户内多为轨道式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就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据悉,这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在银川东换流站应用以来,每天对现场近5000个巡视点开展5至7次巡视,累计发现设备异常20余次,其中紧急缺陷3次,在设备智能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巡检机器人,增加AI云计算功能。未来,这将帮助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存在的隐患,提前进行状态检测。
现如今,银川城南充电服务示范中心提供的49个充电车位有效缓解了节假日期间充电难、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首次在该站投入移动充电机器人。“这款智能充电机器人不受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容量等条件的限制,具备一键召唤、即时响应、广泛兼容性以及快速充电等优势。”国网宁夏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维人员贾鑫介绍,车主通过扫描二维码下单,便会遥控移动充电机器人前来提供充电服务。
巨能机器人:西北智造的“隐形冠军”
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数台工业机械臂正在腾挪闪转,桁架机器人忙碌不已,它们配合默契,不知疲倦。而墙上的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
“这个称号是因为全链条服务能力。我们不仅提供硬件设备,更以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核心技术给生产线装上‘大脑’。”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徐维刚介绍。
宁夏巨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在明亮整洁的车间,地上的“千疮百孔”是百家用户在这里定制独一无二生产线的印记。根据企业的订单需求,巨能公司在车间里预先搭建自动化生产线,客户预验收合格后,再将整个生产线打包发给客户。正是这样的“可拆除式”车间,让巨能机器人广泛适应中国一汽、比亚迪、东风本田等企业千差万别的需求。
“我们做的是‘量体裁衣’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徐维刚坦言。面对初期没有现成模板的挑战,巨能机器人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基于自身技术研发优势和多年经验积累,向客户提供带有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生产线、少人化零部件加工工厂综合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近日,在长春一汽解放的颁奖现场,当巨能机器人公司华北分公司总经理陈睿捧起“最佳合作伙伴奖”时,现场掌声格外热烈。“当初中标1个多亿元的项目时,客户心里直打鼓。”徐维刚回忆道,“等看到我们交付的生产线后,他们对国产智能产线更加放心了。”
近年来,宁夏巨能公司不断攻克技术难点,逐渐形成桁架机器人设计、制造、安装技术,自动化领域中视觉应用技术,机器人自动打磨和去毛刺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截至目前,该公司为中国一汽、比亚迪等370多家终端用户交付1700多条智能化产线,共获得200多件授权专利,为西北地区工业产值提升注入强劲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让机器人“动心”的,最终是人与人的沟通、项目精准到天的推进效率。
从年产值1800万元到北交所上市,宁夏巨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用创新书写了西部企业的突围传奇。正如该公司董事长孙文靖所言:“展望未来,公司将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在金属加工自动化领域内提高深度和广度,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为产品创新方向,促进工业母机行业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如今,这家“专精特新”正以宁夏为原点,将智能工厂的种子播撒向全国制造业的沃土。
宁夏电信天翼:多场景应用照进现实
走进宁夏电信天翼机器人综合服务中心,仿佛置身未来世界——会唱歌跳舞的“服务大使”、在高压磁场中穿梭的“巡检专家”、自主清洁光伏板的“环保卫士”……这里汇聚了上百种机器人产品,覆盖工业、物流、医疗、农业等11大场景,成为宁夏“算力之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宁夏电信天翼机器人综合服务中心展示的化工机器人。
在智慧矿山展区,一台机电硐室巡检机器人正“不知疲倦”地监测地下高压环境。通过可见光与红外双摄像头,它能实时识别仪表参数、机柜温度异常,并通过5G网络将数据同步至管理平台,实现7×24小时无人值守。不远处,光伏清洁机器人正轻巧滑过太阳能板,其AI算法能根据尘雪厚度调节毛刷力度,并通过温湿度预测优化任务分配,提升发电效率。
而在服务领域,拥有51个灵活关节的“全能助手”尤为亮眼。它不仅能通过AI视觉识别危险动作、引导政务办事流程,其“私脑”系统还可通过模拟训练定制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医院导诊、学校安防等场景中精准响应需求。
宁夏电信天翼机器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以机器人为核心产品,集展示、销售、运营、售后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传统汽车4S店经营模式,将国内生产机器人的生态厂家由竞争关系转变为上下游、产业域的合作关系。
“我们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课题攻关和产品研发,并引进国内机器人头部生态伙伴,在本地进行场景化演示、商务洽谈、线下服务,目前已汇聚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搭建11种场景,提供上百余种机器人产品,为自治区工业企业提供‘租赁+云网+平台+AI+服务’一体化的机器人服务。”该中心讲解员高静说。
智引未来尚需再添“一把火”
现如今,国能宁夏鸳鸯湖电厂采用了自动煤质化验机器人系统,实现了化验的全过程自动化。操作员只需在监控中心即可对化验过程进行监控,大幅缩减了人工作业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石油中卫分公司营盘水加油(气)站引入了机器人炒菜,配菜师将各类食材投入其“肚子”里,这个“钢铁大厨”就能恰到好处地烹制出来,精准把握火候,蒜薹炒肉、手撕包菜、西红柿炒鸡蛋……仅需3分钟就能炒好一道热气腾腾的菜。
在位于银川金凤区的六盘山实验室的中试车间,科研人员紧盯电脑屏幕,通过大数据运算,模型搭建,数字化分析,对正在运行的智能机器臂进行各项性能的数据采集和检测,以求更严谨更科学的手段研制出企业个性化的智能生产设备。如今在宁夏很多生产生活领域,随处可见机器人闪展腾挪的身影,它不但带来了多场景的科技体验感,也不断改变着宁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六盘山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操控人形机器人。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明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推动AI技术在农业、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AI核心技术支持智能装备、智慧城市等场景应用。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宁夏的机器人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还缺乏足够的产业链支撑和配套能力,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短板,这无形中限制了宁夏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提升。
“工业机器人研发离不开科研团队。”金石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说,公司通过对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薪酬待遇,从东南沿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引回宁夏籍的优秀人才,让高技能人才“金字塔”更稳固、让技术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六盘山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检测智能机器臂工作性能。
“宁夏应加强与机器人相关企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合作,积极开展企业创新赋能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搭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成果转化。”六盘山实验室研究员王彦涛说,另外还需在产业政策、核心技术、产品定位、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加强改进和提升,才能变道超车迎头追赶。
专业人士建议,为了能够抢抓这一科技制高点,宁夏应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我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跑出“加速度”,才能以智慧引领产业,开拓未来一片蓝海。(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蒲利宏 安小霞 蔡莞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