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3000年建城史的北京学考古,会有怎样的机会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一项名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古都行”实践,直接把首都高校一些考古系大学生送到了考古田野调查的现场。首都师范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超就在一...
作为固原市须弥山景区的讲解员,沿山步行,她要把有1500多年历史的须弥山石窟讲给全国各地的游客,让游客感受千年文化。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带您探访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品味生态智慧的文化底蕴。6月初,太湖流域的夏粮进入了收获的季节。“苏湖熟,天下足”,...
6月9日,在以“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上,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飒纱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网络博主体验中华文化的心得。她认为“中国的一切都与艺术有关”,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更多的中国故事。(记者 徐洁茹)
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95后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訾翔杰,用(#Vidda)先进的三色激光投影和新媒体技术,让屈原的文字变成色彩斑斓的动画世界,生动展示了2000多年前诗歌里的瑰丽景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屈原,了解中国传统楚辞...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 粽夏之时,光影之间,端午带着初夏的气息,如约而至。
6月9日,在以“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上,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蒂夫·布朗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中澳两国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融也由来已久,这条澳大利亚最古老...
6月9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日报文化频道资深记者聂子瑞在以“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中表示,文化不仅仅是文物或习俗,它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合,是集体智慧。
6月9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丰琳在以“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上分享了自己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她认为这是体现亚欧文化连通性的典范,且持续影响着当今世界格局。
舞台上,朗诵者身着典雅服饰,神情专注。伴随或激昂或低沉的背景音乐,吟诵出的每一个字仿佛有了生命,在舞台上跳跃、旋转,直抵观众心灵深处。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我区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1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1处。
芒种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炎热的夏天。“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以荔枝为代表的多年生木本水果翩然而至;“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以西瓜为代表的一年生草本水果也滚滚而来。此外,杨梅、樱桃、芒果...
非遗,古人给予今人的厚重馈赠,当下回应往昔的悠长回声。锣鼓铿锵,戏韵流芳,京剧融合唱念做打,配合手眼身法,用精美绝伦的表演在舞台上呈现华彩瞬间。千秋笔意,翰墨流芳,中国书法以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表达中国人特有的...
立夏前后,在江西铅山县,取武夷山脉毛竹为原料,发酵、制浆、抄纸,历时一年,一张有着“寿纸千年”之称的连四纸就此诞生。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连四纸又被称为“连史纸”,防虫耐热、长久不...
太湖溇港,是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雨季可以将洪水排入太湖,旱季能够引太湖水灌溉农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灌溉建筑群。上千年前,在这片土地稀缺的水乡泽国之中,把太湖滩涂变成中国最富庶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