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去泉州打工挣5500元月薪,农忙时可以回家种庄稼,两不耽误,这种灵活的方式,让挣钱和顾家都有了着落。”10月29日,在海原县三河镇零工驿站咨询大厅内,代店村村民马金花向记者分享喜悦。这个2023年4月才成立的“小驿站”,已累计帮助3600多人实现转移就业,其中800多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增收,而这样的服务站点,早已遍布宁夏各地。
“以前农闲时想出去打工,总觉得没门路,更担心耽误农忙。”马金花的顾虑曾是很多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共同困境。零工就业存在信息不对称、匹配效率低、权益保障难等难题,零工驿站正有效破解这些难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又为像马金花一样的灵活就业者带来了利好。
“过去零工就业痛点多,我们驿站建成后,县上的人社部门一边主动与东南沿海用工需求量大的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边深入村镇摸排劳动力的就业意向与技能水平,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推送。”三河镇零工驿站站长马明功说,正是这样的双向发力,实现了“人找岗位”与“岗位找人”的精准匹配。
如今,三河镇还有不少村民像马金花一样,借助驿站的惠民服务,乘坐免费大巴前往福建等地务工。而海原县的实践正是宁夏零工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湖滨街的零工驿站,整合了就业服务站与工会驿站功能,半年内帮助千余人找到工作。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就业后的宝妈还在行业内开启了创业路,形成了“就业—创业—再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让驿站的服务效能持续放大。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利用现有场地资源,科学改造闲置建筑,因地制宜地搭建必要服务设施。”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宁夏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县(区)—镇(乡)—村”的三级零工市场服务体系,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也在全区全面铺开,让灵活就业成为一种有奔头、有保障的民生选择。(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思 见习记者 乔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