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原县海城街道文联社区,一条名为杨家沟村东一巷的小巷,曾在新与旧的拉锯中,一度被时光遗忘。
2023年冬天,社区书记王小平和同事例行走访时发现,杨家沟村东一巷路面破损严重,废旧家具如同路障散落各处。“看到老人小心翼翼的步伐,孩子们无法畅快地玩耍,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11月12日,王小平在社区入户时回忆,“那刺目的‘旧’,是一种无声的催促——我们必须做点啥。”
随后,30名志愿者敲开了巷子里每一户人家的门。一份份问卷调查递出去,收回的是沉甸甸的期盼:92%的居民强烈支持改造小巷。可是年迈的小巷,积攒了太多难题。
有的居民问:“这些堆了多年的东西,真能变成宝?”
有的居民盼:“路修好了,能不能给娃们留块玩耍的地方?”
有的居民直言:“光靠你们志愿者不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进小巷焕新没有捷径,靠的是最朴素的笨功夫——“多跑腿、多磨嘴,居民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居民没想到的我们要帮着想到。”王小平回忆道。
“志愿同行·美丽小巷焕新行动”就此启航,以东一巷为试点,一场由志愿服务引领、居民共同参与的“微更新”拉开了序幕。
改造,不仅是清除垃圾、修补路面的“物理手术”,更是一砖一瓦、一花一木中的情感联结与共同创造。
“志愿+技术”让居民成了“家园工匠”。退休工程师、园艺师组成的专家志愿团开起了小巷课堂,教居民看简易图纸,带着大家将废弃的泡菜坛变成别致花盆,让破旧木板重生为古朴花架。
“志愿+文化”为小巷留住了岁月乡愁。志愿者和居民一起收集老房子的旧砖瓦,垒起一面镌刻着巷子故事的记忆墙。被丢弃的废旧轮胎,经过孩子们的巧手涂鸦,变成了描绘童年游戏场景的生动雕塑。
“志愿+共治”让居民成了小巷管家。10名佩戴红袖章的居民轮值担任小巷管家,负责日常巡查和文明劝导。由退休电工金学洪牵头的维修团队活跃起来,3个月内修复了38盏路灯和15把公共座椅。
累计清理垃圾20吨,3600平方米的坑洼路变身平坦幸福路,8个垃圾分类点规范设立……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和共治共享让这条曾经“被遗忘的小巷”实现了蜕变。更可喜的是,95%的居民主动签下《小巷公约》,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公。
如今走进东一巷,平坦整洁的路面上老人悠闲散步,彩绘墙下孩童追逐嬉戏。曾经破败灰暗的角落,早已浸润在温暖的烟火气与浓浓的人情味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