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力量】《黄河大合唱》: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歌 1939年的除夕夜,陕北的空气里,透着寒意。抗敌演剧三队的内部联欢晚会上,却洋溢着炽热的气氛。25岁的青年诗人光未然现场朗诵了新创作的长诗《黄河》。掌声刚落下,应邀出席晚会的冼星海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重读英烈家书,感悟战火中的家国情怀 战火烽烟,赤胆长存。热血为墨,世代铭记。在三晋大地这片抗战热土上,无数爱国将士和革命英烈镌刻下一段段热血传奇,铸就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多少人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的胜利” 走进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小官庄村的一处农家院落,99岁的抗战老兵沈长龙凝望窗外,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抚过一尊木雕,指尖在粗粝刻痕间缓缓游移。木雕是沈长龙亲手刻的老战友来永年。老人与木雕目光汇聚,穿越八十多载烽烟,与来永年并肩战斗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 百岁抗战老兵马章锁:军号永远嘹亮 每当军号响起,抗战老兵马章锁总会神情严肃、目向前方。1938年,在部队长高了也长结实了的马章锁,双手接过了“新武器”:一把金光闪闪的军号。”马章锁说,首长说冲锋就吹冲锋号,说撤退就吹撤退号,小小的司号员身上肩负着整个部队前进后退的重任。当好司号员,一要不怕死,二要反应快,军号在我就在。为了吹好军号,马章锁每天早早起床迎着曙光练习... 安徽无为:传承红色基因 绘就富民兴业新画卷 地处皖中腹地的安徽无为,曾是新四军第七师的组建地和主战场,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所在。如今,当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绘就了一幅富民兴业新画卷。 又见丨一个英雄名字背后的三重人生 说起抗日英雄赵一曼,很多人都不陌生,她的事迹曾经被拍成电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儿子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母亲,她的姐姐也不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妹妹。为什么会这样? 烽火家书 | 苗可秀:用牺牲兑换希望 九一八事变爆发 民族危亡时刻 东北大学学子苗可秀 投笔从戎,抗日救亡 组建“中国少年铁血军” 抗战史是生动的“大思政课” “不能忘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萨师俊:誓与军舰共存亡 在福州市中心的安泰河畔,静谧祥和的巷弄里,朱紫坊22号萨家大院饱经沧桑。叩开红漆大门,挂在厅堂里的萨家先烈画像映入眼帘,在我国近代海军名将萨镇冰的画像旁,悬挂着的是他的侄孙、海军抗日英雄萨师俊的画像。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 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融媒 总书记的抗战历史“公开课”|天地英雄气 抗战影像记忆|南泥湾,好地方 画说抗战|永不褪色的血色底片 一张宣纸的红色传承 “90”后告诉90后:什么是信仰 重访抗战地标 | 英雄左权·家书抵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