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申遗·圆梦 西夏陵申遗 -> 要闻
【我和西夏陵的故事】
杨弋:守护西夏陵“数字记忆”的人
2025-07-18 08:03:54   
2025-07-18 08:03:54    来源:宁夏日报

  走进西夏陵档案中心,一排排柜架整齐排列,摆满了西夏陵考古保护管理档案、西夏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等各类资料。

  “这些档案就像是西夏陵的‘记忆碎片’,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日前,西夏陵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杨弋接受采访时表示。

  2000年,从宁夏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杨弋来到西夏陵工作。当年,正值3号陵的考古发掘,“白天要跟着专家考古发掘,晚上还要整理考古日志及出土文物,但正是这些基础性工作,一点点打磨出了我的专业素养。”杨弋回忆,后期又参与了6号陵考古发掘及陵区遗存现状调查,通过亲身参与考古发掘,让自己对西夏陵的一手信息有了全面了解。

  2014年,西夏陵申遗档案工作启动,杨弋因熟悉遗址考古发掘及保护管理进程,开始负责整理西夏陵的申遗档案。

  “刚开始接手档案工作时,我整个人都懵了。”杨弋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初接受这一任务时的茫然:所有相关的资料零零散散分属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手里。面对挑战,杨弋带领团队摸索着往前走:“大家凝心聚力,一点一点地拉框架,从各个部门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类整理。这个过程犹如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再将它们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每一份资料都来之不易,每一次整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我们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十年如一日,杨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档案整理工作中。2024年,西夏陵档案中心建成。“档案中心的建成,为西夏陵的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杨弋自豪地介绍,目前中心珍藏着900多卷、5万余件珍贵的档案史料,这些资料已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档案中心,杨弋调出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用莱卡相机拍摄的3号陵鸟瞰图。“这是迄今最早的西夏陵影像资料,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像亲手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心里会生出‘接棒’的责任感。”杨弋说,这些档案不仅为保护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如今,通过西夏陵档案中心高效的信息检索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调取所需资料,群众也能便捷获取文化信息。

  从考古现场到档案中心,从手写记录到数字管理,杨弋见证了西夏陵保护管理工作的时代变迁。在她看来,档案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见证着文明的延续与传承。(记者 贺紫瑞)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