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忠吃早茶 在石嘴山游湖
周末出行 银川都市圈“圈粉”
天刚擦亮,分布在吴忠市大街小巷的数百家拉面馆和羊杂碎店内后厨已灯火通明。
有人说,每天唤醒吴忠人的不是闹钟,而是一碗拉面、一份牛肉、一锅羊杂和一壶八宝茶。
“现如今的周末,你要说一句‘走,咱们去吴忠吃早茶’,不仅没人会不理解,而且还会一片响应,有爱吃爱玩的朋友甚至会规划好,几点出发先去喝早茶,然后再带着孩子们在牛家坊或黄河公园一通游玩,傍晚在吴忠街边某烧烤店解馋后再回银川,感觉比我这个吴忠人都‘门儿清’。”抿一口八宝茶后,已过而立之年、在吴忠土生土长、目前在银川打拼的丁先生打开话匣。
丁先生认为,当下的吴忠借助美食“吸粉”,也与近年来银川都市圈的建设息息相关。现在从银川开车去吴忠,如果上高速公路40多分钟就到了,一下高速就是吴忠新区,规划整齐干净,是西北小城特有的景致。去年底银中高铁开通后,银川到吴忠又多了新选择。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现在的我,周末更爱带上媳妇孩子和老人回吴忠吃吃转转,不时见见童年旧友,享受‘一壶乾坤情谊满,推心置腹三五人,轻嗅鼻尖香一片,唇齿乐在唏嘘间’的惬意。”丁先生说。
丁先生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原因在银川安家置业,他却始终对儿时吴忠老家的食物念念不忘。“我在2004年结婚,当时吴忠的美食还没提出早茶文化,从银川或其他地方专程来吴忠吃饭的人也不多。但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儿时的食物已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只觉小时候在吴忠街上常吃的麻辣烫、拉面、烤馍格外好吃。因此,刚结婚买车那年,我便常带着媳妇回吴忠吃饭。那会朋友打趣我这是‘吃肥了都跑瘦了’,饭钱还不如来回的油费和过路费高。”
每逢周末,这边是被吴忠热气腾腾的拉面、嫩而不腻的手抓、滋身养胃的八宝茶固守着乡情的丁先生,那边是被石嘴山“处处皆风景、徐徐入画来”“圈粉”的“90后”夫妻。
5月中旬,沙湖和星海湖碧波荡漾。周末赏景之余,小张夫妇又沉迷于各类沙漠游戏带来的刺激之中。随后,再去有“贺兰山下第一村”美誉的大武口区龙泉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居掩映在绿荫下,正是向往田园生活的都市人的好去处。
“如今,一小时的车程便可体验另一座城市的生活。周末只要有空,我都会带着家人或约上朋友一起自驾去石嘴山,或爬山、或涉水、或采摘,不仅能减压和放松身心,还能领略自然风光,品尝大武口凉皮和农家的粗粮野菜。”(宁夏日报记者 王婧雅)
文化消费
书店生存:为“诗与远方”提供阅读“岛屿”
周末,读者在一间咖啡书店阅读。
“每当繁忙工作后,周末能抽空来书店,都心怀幸福感,如果有人把图书馆比作天堂的样子,我觉得书店也有这样的实力,这里对我来说,是一方世外桃源”。5月17日,在新华书店银川书城三楼文学书架旁,35岁的王林杺正在过道里静静地阅读。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周末到家附近的书店逛一逛,成了同王林杺一般都市人生活中充满文艺气质的事情。“这是我想要邂逅‘诗与远方’的方式。”当天,她选购了4本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相对于买衣服动辄数百元的花销,书籍消费很值”。
当天,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书店。“用笔点‘小红帽’,听听说什么了?”在书店一楼的低幼阅读区,37岁的杨女士正指导4岁的女儿珊珊尝试有声书阅读。杨女士告诉记者,周末和孩子一起逛书店,见识书的海洋,在这一个小小的动作里,会在孩子心田种下一粒探索的种子,也会定格为难忘的亲子记忆。
记者看到,在书城设置的“品味时光”等数个专门阅读区,人们和书籍彼此陪伴,度过美好周末。
新华书店银川书城店副经理王永凤说,随着全民阅读深入人心,书店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今年自2月26日开门以来,线上营业额逐渐减少,读者更喜欢到实体店购书。书店从最初周末人流量200余人,到近两周的周末达500余人,周末营业额也从起初的2万多元,达到目前的7万多元。她认为,在电子阅读便捷的当下,仍然能在实体店里感知到不同年龄段读者对纸质图书的热爱,作为书店经营者,“很欢迎读者坐下来静心地阅读,选书、购书”。
若以往把新华书店、图书馆比作大多数银川人走进“精神生活”的“后花园”,如今的银川,多了个性气质的独立书店,让爱书人有了去处。
5月17日,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某小区里弄的不慌书店,从午间1时到晚间11时的营业时间里,几乎满座。曾几何时,这样的书店只存在于北上广等大都市,但如今,在银川的小区里,也有这样的书店隐于街巷。
这里有书、咖啡、猫,一草一木都被同样爱书的主人无痕地植入成书店风景。在周末或闲暇时光,你可以安静地阅读,逗猫,赏花,或看云听雨,或者只是发发呆。一支干枯的插瓶花骨朵、浓阴下投下的一束诗一样的阳光,任一处微小景致,都被店主人拾进某一天的微信号里,这也许正是微信号中插画师笔下的灵感来源……
书店主人张耀说,从4月份开始,几乎每天都是客满。顾客大多喜欢在这里安静看书,或者有自由职业者找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专注工作,近期还有许多暂未开学的大学生来书店学习和写论文。
创办书店已有3年,张先生的理念是“开一家书店,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他说,“一座城市的气质、文化、消费习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前银川少有这类的消费场景,咖啡书店的出现,改变了部分读者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这种舒适的环境里阅读和消费。”(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文/图)
亲子消费
“采摘”转型 “玩”出见识
采摘园创新模式,让家长和孩子都有所收获。
“蔬菜大棚里,黄瓜像一条条小龙挂在绿叶间,小番茄像火红的小灯笼。”小学二年级的豆豆写了一篇日记,其中的这句话让豆豆妈妈不禁眼眶发热——这是周末到郊外采摘收获的意外之喜。
和其他低龄段儿童的爸妈一样,“周末去哪儿”也是豆豆妈妈的日常问题。上个周末,豆豆妈妈经朋友推荐来到宁夏园艺产业园,让孩子动手采摘,顺便了解一点稼穑之事,这大概也是很多父母的初心。
不过,这次采摘有所不同,豆豆妈妈发现,大棚门口有醒目的图文介绍,普及有机蔬菜知识。采摘棚里,有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姐姐跟在孩子身后一路讲解,还会不时发问,引导孩子思考和表达。孩子听得兴致勃勃,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小龙、小灯笼”的金句就是在这里迸发了出来。
随后,豆豆妈妈又带孩子去产业园内的现代农业馆参观。其中,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技术让家长都叹为观止,豆豆更是东瞅瞅、西看看,不时发问和沉思。
回来的路上,豆豆还在和妈妈讨论有机蔬菜、无土栽培这些新名词,感叹着要是能当个农业科学家才有意思。这次周末之行,让豆豆和妈妈收获满满。“现在的采摘园更有内涵了,更多体验,更多收获!”豆豆妈妈说。
在宁夏园艺产业园种植4个有机蔬菜大棚的程辉,日常工作就是接待亲子采摘游客。每逢周末,都有二三十辆私家车赶来,绝大多数人都带着孩子来,在大棚里体验农家风光。程辉还招聘了大学生,经过岗前培训后,他们成为采摘大棚里的“导游”“讲解员”“科普人员”,深受家长欢迎。
“如今的亲子采摘,不仅仅是采摘那么简单,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大多30岁出头,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采摘能够让孩子了解更多,比如增长见识、亲近自然、培养动手能力等。”程辉说。
程辉的主业是经营一家有机肥农业公司,大棚原本带有实验性质,用自己的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但是络绎不绝的亲子采摘游客,让他逐渐意识到都市人的需求。如今他的工作更加倾向于这一领域,并在筹划开拓更多的土地,尝试种植不同的蔬菜作物,让前来采摘的家长和孩子能有更丰富的体验。
宁夏智行研学机构总经理赵贤明,很早就开始着手与学校、教育机构联合组织研学游。疫情之下,赵贤明开始尝试亲子类的研学项目。在全区公共场所有序开放后,通过社区、社群、微信等渠道,招募家长带着孩子“采摘+研学”,没想到竟然“火了。”
赵贤明的研学基地就是宁夏园艺产业园。这里是现代园艺的展示中心,集中种植热带植物、蔬菜花卉等新品种,所呈现的前沿农业科技引人入胜。
赵贤明介绍,“亲子采摘+研学”,也是一次学习、拓展和社交。讲解员通常由宁夏本地的研究生来担任,在植物工厂让孩子见识农业科技成果,了解农业物联网、农业设施自动化。在模拟实验室,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直观了解和学习现代农业。赵贤明将针对学校学生开展的实景教育“移植”到亲子之间,家长和孩子学习热情高涨,在互动环节也增进了亲子感情。
“让家长和孩子找到兴趣,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是现在家长对亲子户外活动的需求,追求附加值,追求深度和精品。”赵贤明说。
参加了园艺产业园活动后,家长赵先生说,每逢周末,他和妻子都会尽量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或者爬山徒步,或者到自然景区呼吸新鲜空气,碰上科技馆有科技展,也第一时间带孩子参观,希望孩子不要宅在家里,不要沉迷于电子产品、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
“像这样既能让孩子玩得畅快,又能增长见识的地方,本地应该多建设几个,让周末、节假日时,家长和孩子有更多有意义的好去处。”(宁夏日报记者 杨娟 文/图)
周末陪娃“百元计划”
在公园捡烟头的小朋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等待开学的日子,如何经济高质量地出门“遛娃”?
5月17日,记者决定带孩子们去银川市西夏公园里的体能乐园体验。小孩门票共30元,两个陪玩大人门票共10元。绳子、木头、废旧轮胎搭建起来的小小乐园内,有高空溜索、独木桥、秋千……充分考验孩子的胆量、体力和攀爬能力。
2岁的女儿独自沿着绳梯爬到制高点,平时胆小的侄女经过几次磨炼,也敢挑战难度项目,儿子不厌其烦地爬高溜索,高大的秋千让大人找到了童年的回忆……1小时后,孩子们体力消耗大半,冒着热汗离开。大家意犹未尽,吃了雪糕、喝了饮料,还划了半小时船,共花费50元。圆满完成百元陪玩计划。
正当记者稍有得意时,朋友圈里的一项“十元陪娃计划”,更有意义,颇具推广价值。
李娟的朋友组织了一项活动,带着孩子们绕银川北塔湖步行一圈,捡拾垃圾,争当环保小卫士。17日当天,早餐过后,一行8个孩子,年龄3岁到8岁半之间,各自带着一次性手套、垃圾袋和矿泉水边走边捡,历时三个半小时。8岁半的大儿子捡了不少烟头,因此,想对抽烟的男士们说:“吸烟有害健康,请勿随地乱丢烟头。”5岁半的二儿子虽然累得小腿都不听话了,但坚持捡了一大袋子垃圾。李娟感叹:“每个小孩总共开销不到10元钱。这种活动体验感强,又是对孩子成长有意义,花费不多,特别宝贵。”(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周末经济:从“流量” 到质量
周末去哪儿? 周末假期,自带“流量”。为提振消费,一些地方试行“2.5天小长假”,鼓励居民休闲外出。周末还是生活质量的一扇窗口,在繁忙的工作后,周末是一个驿站。在书店、咖啡馆,人们在这里寻求与内心的对话。周末是一个“课堂”,亲子携手出行,留下加深彼此了解的回忆。有时候,周末还是一个“圈” 。在吴忠喝早茶,在银川逛街,在石嘴山游湖。银川都市圈实力“圈粉”,让“朋友圈”不仅是网络上的虚拟互动,也是生活里的密切往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银川都市圈拓展了更广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城市协同发展,红利共惠共享。从吸引“流量”,到追求质量,周末去哪儿?一个想法的浮现,一个家庭的选择,汇聚到一起,即是城市周末经济的生机图景。(毛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