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有人说,你花的钱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你喜欢的东西陪伴在你身边。岁末年初,既是年终总结的时段,也是各类促销活动的节点。这一年,在家庭购物小票流水中,对家庭消费的总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当下,家庭更愿意为什么买单?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家庭是消费的基本单元,我们从这些来自一个个家庭的消费报告中看到,医疗用品、保健养生品,成为2022年以来家庭消费的新焦点。
为健康而消费,不仅是物质上的“储蓄”,也渗透着新的健康观念、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
这一点,传统的家电消费行业也有“共鸣”。特别是一些智能小家电,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呈现消费升级趋势的同时,也更加趋向绿色低碳。新业态也激发了消费新活力。线上服务、知识付费等新消费,让更多学习、健身、服务等,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各种形式下保持消费始终“在线”。
2022年12月28日,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宣布,2023年,宁夏将通过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开展区市县三级智慧商圈创建活动;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增强品牌消费聚集效应;积极发展居民社区商业,持续打造“51015”社区便民生活圈等一系列具体行动,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从而高质量实现我区消费内需扩容提质。
京东11.11区域消费报告详细统计了2022年11.11期间全国各地的各项销售数据,从购买力、区域划分、下沉市场等多个维度详细解读了全国各地的消费现状。数据显示,2022年京东11.11期间,宁夏绿色产品增长率为439.1%,全国排名第1。服务消费增长率为101.1%,全国排名第7,宁夏商家数量增长52%。
我们读懂了每一笔消费行为背后的“喜欢”,即愿意为之买单的真实需求,促消费才能更加精准有效,“促”到消费者的心坎上。(记者 宗时风)
消费有“内涵” 线上“充电”给每次出发带来勇气
季晓彤利用午休时间,在电脑上学习提升职业技能的相关课程。
下午在抖音平台跟着刘畊宏健身,与“100万+”网友一起运动;晚上看作家刘震云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生活智慧,顺便买几本书;睡觉前打开手机听会课,不放过任何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当下,付费“充电”正成为线上消费的新潮流。
“传媒行业‘出新’的速度特别快,要想不被淘汰,视野和眼界很重要。”季晓彤是个90后,从事新媒体行业,“我和同事是‘人民慕课’的‘老粉’了。它是人民网旗下的线上课程系统,也是人社部高培中心在全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向的独家合作伙伴。课程内容系统全面并且非常实用。”
“我购买的课程价格从9.9元到299元不等,总体来说性价比很高。线上学习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比如,全媒体运营相关课程,就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2022年12月28日中午,季晓彤趁午休的时间在电脑上登录“人民慕课”App,继续学习《数据与隐私权》,课程的讲师是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
2022年11月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相关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家庭消费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型消费持续增长。
“在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上,亲子教育、心理学、哲学课等颇受年轻父母的欢迎,好多90后家长来咨询过线上课是否靠谱等问题。”固原市某学校英语老师任霞是80后,她觉得在学习需求不断升温的当下,一些质优价廉的线上课就像知识“红包”,减轻了很多家庭的负担。
足不出户、时间自由的“充电”体验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人们学习的热情。付费“充电”逐渐成为相关人群连续性的消费习惯,从中也不难看出这个行业的市场潜力。
业内人士指出,付费“充电”市场的活跃主要因为现在很多人追求精神满足,获得知识是丰富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更新的加速和竞争的加剧也是“推手”,正是“知识焦虑”导致了知识支付的增加。此外,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维权难”等突出问题应该得到相关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的重视。
《宁夏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宁夏网上零售额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46.0%,线上消费正逢“热潮”。“热潮”背后,反映出人们不断升级、更新的消费需求与动机。
过去,商品、信息都是稀缺的,“谁有谁胜出”,消费者和用户更多居于被动的选择一方。但万物互联后,用户由被动选择变成了主动选择。在“知识付费”等消费类型不断升级的同时,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更精准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才能长久得到市场的青睐。
“咱们宁夏的科普教育资源相对东部地区较弱,整合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是当前科普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教育消费领域的市场机遇。”宁夏领新耘智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风琴觉得,“知识付费”市场事关教育,因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必须具备的,在此基础上,精耕细作才能有长足发展。
“在工作中刚刚接触到新媒体时,觉得自己这样的门外汉,没有‘出圈’的可能,但还是抓住所有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现在看着运营的账号多次入围全国榜单前十,有高兴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任何职业,只凭天赋坐收渔翁之利是不可能的。”季晓彤说,“充电”学习给了她不断出发的决心和底气。这扇学习之门,任何时候打开都不算晚,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
消费更“养生” 为全家人的健康“储蓄”
张晶囤的煲汤养生中药材。
有人说购物车里装满了一个人最真实的购物欲望,也装满了一个人最真实的生活。2022年12月26日,“资深”网购者、37岁的银川市民张晶告诉记者,她的购物车就是一部“健康生活进化史”。
张晶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8年前,她喜欢熬夜抢鞋,大部分都是大牌运动鞋;后来有了孩子,购物车里就塞满各种尿不湿、婴儿辅食、锅碗瓢盆、玩具、早教工具等家庭用品。
“生了二胎后,购物车里的衣服从M码变成L码或者XL码了。”3年前,张晶的购物车开始被各种健身器材占据,跳绳、哑铃、家用单杠、瑜伽垫、弹力绳等,家里的食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吃米饭顿顿有粗粮,给孩子买衣服选健康抑菌的面料,自己的衣服也以舒适宽松为主;泡脚桶促进血液循环,买;艾灸盒、热敷毯让女性温暖度过那几天,买;四神汤健脾胃、祛湿气,买;孩子健康成长很关键,从国外代购各种益生菌、维生素……除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开支,教育和健康成了每年网购的重头内容。
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张晶的健康观念全面升级。“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像中医里讲的要治未病。”这两年,她的健康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保持健康成了日常行为,比如,化繁为简,摈弃过量的健身器材,购买一支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手表,坚持跑步。出不了家门的日子,网购了一台椭圆机。“使用率特别高,我们俩和孩子网课后的锻炼主要靠它,并用家用单杠拉伸。”更换的洗衣机、电冰箱具备抑菌或者杀菌功能,空气炸锅则减少油脂的摄入,电饭锅使用控糖甑;吃饭、喝饮料尽量选择低糖、零卡、低脂等轻食;特别是在购买化妆品时,张晶一改对品牌的追求,反而看重其成分和适应度。张晶说,“无毒性,无刺激性,不会诱发皮肤过敏的,具有保湿功能的就非常好了。孩子的洗浴用品也拒绝购买含有香精等不健康成分的,而且价格平易近人,不会让人‘肉疼’。”
女性作为消费的主力军,撑起了消费市场的“半边天”,女主人健康消费理念的升级和行动的付出,也在为全家人的健康“储蓄”。
“健康是1,后面的是0,有健康才可能有一切。这几年疫情提醒我们,平时卫生防护做好,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上身。所以,平时总会常备口罩、消毒水、消毒洗手液。这次购物车里放了血氧仪、家用制氧机。”张晶告诉记者,疫情这几年,家里每年大概新增400元的卫生物资花销,但值得。来年继续为全家健康做好“储蓄”,打算给自己预约HPV疫苗;购买书单里,给孩子和自己增加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书;为父母做了一些治未病的膏方;各类滋补养生产品也囤了不少。
消费向“云端” 线上生活“扫一扫”
蹲守喜欢的直播间,几乎是丁女士每周的必修课。
2022年12月25日,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的丁女士,收到了她前一天在网上订购的蔬菜、水果、饮料和零食。临近岁末,各大电商平台都开始了促销,习惯网购的丁女士也不想错过。网购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食品到药品,从日常用品到不常用的五金零配件,她都能通过网购平台找到她想要的。
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时代,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电子商务平台,网购显然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一种购物方式,成为消费的新常态。“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很多跟我一样,不仅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而且比起刚开始的网购疯狂囤货,也变成了如今越来越理性按需购买,并总结出了很多线上‘薅羊毛’的‘必杀技’,比如热衷于团购拼单、使用返现平台、二手平台和看直播领券,以超值低价购入心仪已久的商品等。”丁女士告诉记者,以今年“双11”为例,网购活动开始前夕她和同事聊到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年,有什么作业可以抄吗?”,其实就是淘宝、京东或者各类网上购物车里,都放了哪些经济实惠的东西。这个话题应该是从去年“6·18年中大促”时开始流行的,当时微博和小红书平台上交流这一话题的帖子非常多,某些电商平台甚至推出了“购物车抄作业”功能。
“这感觉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大学时代,那时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逛街狂。每逢周末,常和同学们上街淘各种漂亮的衣服和饰品。年轻女孩爱漂亮,逛街、砍价、货比三家,每次‘血拼’完,感觉都是精疲力尽。如今,坐在家里,点点鼠标,想买的东西不仅可以送货上门,而且还有人帮你完成前期功课,仔细研究商品的特性、优缺点、性价比,建立‘好价’共享表格,将产品按照分类、品牌、‘好价’‘刚需’等指标进行对比。”采访中,丁女士直言,近几年的居家生活不仅让更多年轻一代的家庭习惯了线上购物,同时也让不少老人参与其中,以自己的妈妈和婆婆为例,曾经为了抹个零能在菜市场喋喋不休的她们,如今一时兴起又能在各种社区团购群里一天接好多次龙。“相较于我们爱在各种App上下单,老人们更习惯社区群的团购,用我家老人的话就是,群里有图有真相,接龙留电话,操作起来更方便。”
除了越来越习惯线上购物外,线上交费、线上预订+线下享受服务的方式,也越来越成为更多年轻一代的首选。“比如我家就体验过线上VR看房,第一次看的时候,大家多少都觉得有点不习惯,但看过几套房子后,发现通过VR也能清楚看到小区位置、房间户型、是否有遮挡等情况。”丁女士说,如今很多新技术让更多新“玩法”成为可能,比如居家的日子里,她带孩子体验过“飞猪旅行”App推出的博物馆AR导览服务,通过AR等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的AR特效、数字沙盘、地图导览、虚拟导游等功能体验,以及中国联通运用5G技术为景区提供慢直播和互动直播等。此外,作为一个网购达人,她还为自己和老公购买过“云健身”服务,请健身教练线上授课、指导。
“多年前网友调侃王思聪,催生了‘买买买’这个流行语。虽然不是谁都那么有钱任性,但对普通人来说,‘买买买’也逐渐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买’是一门学问,网购的快捷方便、经济实惠都让它成为了更多年轻一代的购物首选。”丁女士告诉记者。
消费转型 从“能用”到“好用”
新鲜的车厘子、“能干”的洗碗机、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投影仪……
2022年12月28日,银川新华百货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良田店里人流如织。随着国内疫情管控形势的改变以及春节临近,大家都戴着口罩,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逛超市。市民刘成和爱人也时不时地驻足,对比手里的商品,希望能为家里再增加一批节前物资储备。
“之前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消费欲望被压抑得太久。现在能够从自我居家转变到正常生活,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一样。”看着超市内人流涌动的画面,刘成告诉记者,这是期盼已久的场面,就他自己的家庭而言,虽然暂时什么都不缺,但受疫情影响,在家待得实在是太久了,所以到商场逛逛,希望能够为家里或者家人再添置点新东西。
家里卧室里摆着3099元钱的投影仪,客厅里有1000多元钱的扫地机器人,厨房里1台近2000元钱的料理机可以自动炒菜……谈起自己的小家,刘成表示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不久前购买的这些小家电很实用,操作起来非常方便,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也都提升不少。但一场疫情,还是想再为家里添置些智能型的小电器,比如自动洗碗机、净水器之类的。”
和刘成一样,疫情之后,很多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许多消费者不再追求喧嚣浮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贴切实际。就拿家用电器来说,消费者王先生表示,他想趁迎新年期间对家里部分老式家电进行更换。“原本家里有一个单开门的冰箱,觉得够用就可以了。但现在一家人都觉得还是要多储存一点东西,以应变各种突发情况。所以准备把冰箱换成双开门的,让储存空间更大一些,不仅有利于分类储存各类蔬菜物品,同时也可以留一些空间,单独放置一些家里常备药品。”王先生表示。
除了满足基本所需,很多消费者如今更加注重使用产品时的感受,一些定制化的、精良高档的高品质产品恰合其意。例如,在饮食消费场景下,更加注重产品的便捷、健康、营养等属性;在家电家居场景下,进一步增强产品智能化、功能性和配套兼容性等。
人员流动、车辆上路,购物中心恢复经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正在回归。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银川各大商圈各大商场正在逐步有序复苏,打开大门,迎接重新回归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