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图片头条
泾源县:乡村“六改”引领新生活
2020-05-15 08:39:34   
2020-05-15 08:39:34    来源:宁夏日报

013.jpg

美丽乡村。

023.jpg

云雾缭绕处,清水自然来。

  初夏的泾源县大湾乡何堡村,农作物在田地里茁壮成长,枝叶由鹅黄变得浓绿,白墙红瓦在绿荫丛中隐现,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路边,绿色在乡村肆意渲染。

  千百年来,影响农村环境的人类粪便、养殖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原煤散烧等五大污染源,在泾源县被逐一破解;困扰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取暖难、炊事难、如厕难”三大顽疾,在泾源得以根治。

  近年来,泾源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相结合,从做饭、睡觉、如厕、取暖、烤火、种植、养殖等方面着手破题,力解农村环境污染难题。

  今年以来,泾源县持续做好乡村振兴文章,引进适应农村居民家庭的低碳环保、高效安全的“炕灶暖厕”技术和设备,通过先进节能环保“炕、灶、暖、厕”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使农村居民生活达到清洁取暖、清洁炊事、清洁如厕。

  新技术试点推广中,泾源县在农村创新推广“六改”模式,引导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共同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树立乡村文明生活习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速。

  一个水暖炕

  杜绝燃烧牛粪污染之源

  走进何堡村宪维忠家,混凝土浇筑的院落干净整洁,篱笆围成的菜园里秧苗已长出嫩叶。

  “我带你看一个稀罕东西。”76岁的宪维忠推开坐北向南的正房门,只见室内装饰一新,瓷砖地面擦拭得一尘不染,布艺沙发、落地窗帘、冰箱、液晶电视机等家具电器样样俱全。

  “这些在农村已普及,算不上稀罕。”宪维忠说着话,走进套房。

  套房面积有十几平方米,可睡五六人的砖砌炕占了一大半,炕头摆放着一张小木桌。“稀罕的物件就是这个。”宪维忠指着桌上一个饭盒大小的加热器说。

  “别看这东西小,加热、调温的功能可全乎着呢。”宪维忠笑着拧开加热器注水口盖子,注入1瓶矿泉水,接着打开电源开关。

  “把手伸进褥子下摸摸。”几分钟后,宪维忠示意记者坐上炕试试。

  “炕面暖烘烘的,也没有怪味道。”记者体验后说。

  “这是水暖炕,去年过冬前安装的。”宪维忠说,水暖炕就像电热毯,靠热水管取暖,方便又实用。

  去年9月,泾源县在何堡村试验家庭“炕灶暖厕”技术,采用水电分离加热的水暖炕替代传统燃烧薪材、牛粪的土炕,宪维忠第一个报名在家中安装。

  使用水暖炕半年多,宪维忠对水暖炕的好处感受颇深。

  “水暖随用随开,四五分钟炕就热了,实用舒适,不干燥、不上火。”宪维忠说,水暖炕保温效果好,加热间歇时间长,他再也不担心用牛粪烧炕忽冷忽热的问题了。

  “烧牛粪让被褥、衣服上沾满了异味,家里收拾得多干净,气味都不能消除。水暖炕不仅干净、卫生、方便,而且成本低。”

  宪维忠算了一笔账,一个冬季最多用3瓶矿泉水,每月按30元电费计算,一个冬季取暖费用只有180元。

  “水暖炕最高温度可达85℃,用户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温度。”新技术试验负责人马迅说,水暖炕帮助解决农村使用牛粪烧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农村居民用能成本。

  一台电焰灶

  结束做饭烟熏火燎历史

  走进厨房,马迅打开灶台开关,将盛满水的蒸锅放上,火焰迅速燃烧,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沸腾了。“电焰灶使用220伏电压,经变压产生等离子火焰。”

  “温度最高达1200℃,做饭速度比烧煤快。”宪维忠说,自从用上了电焰灶后,厨房里整洁了,灶台、案板、地面干净了。

  电焰灶使用家用照明电,即插即用、操作简单,火焰感应灶台上的物体,自动熄灭或点火,从根本上杜绝了使用燃气、煤炭的安全隐患。

  “电焰灶的热效率高达85%,使用费用比液化气低60%,且不需任何燃料,实现零污染排放。”马迅认为,用电焰灶替代燃烧木材、煤炭、燃气,可减轻烟雾对空气的污染。

  经过试验,目前何堡村大多数农家已用上电焰灶,炊烟袅袅的景象基本消失,结束了做饭时烟熏火燎的历史。

  一个处理中心

  解决生活垃圾填埋烦恼

  大湾乡有13个行政村,日均产生各种垃圾2吨多,之前全部按照传统填埋方式处理。

  随着高科技垃圾处理中心在何堡村建成投产,大湾乡的垃圾有望实现无公害处理。

  记者在垃圾处理中心看到,从各村运来的生活垃圾被投入大型处理器中,几小时后化为灰烬。

  “垃圾处理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磁化低温裂解垃圾处理技术,把垃圾变成有机肥。”马迅说,垃圾处理中心改变了传统垃圾处理模式,最终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根据处理中心设计,600吨生活垃圾可生产1吨有机肥。”泾源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勇亮说,通过引进“户分类、村集中、乡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可缓解乡镇垃圾处理压力,消除垃圾填埋造成的各种隐患。

  一个生态厕所

  让清洁如厕变成现实

  如今的何堡村,农家人率先用上了高科技厕所,通过复合生物降解菌技术,解决“历史”难题。

  走进宪维忠家的卫生间,坐便器、洗浴盆等物件一样不落,与城市居民家别无两样。

  去年11月,泾源县在推进“厕所革命”期间,在何堡村试点建设非水冲式生物降解坐便器。

  “相比旱厕改水厕,生态厕所集粪便处理、排放为一体。”马迅说,一个坐便器便可替代水冲厕所的一切配套设施,一次安装可使用15年。

  宪维忠原来使用旱厕,挖个土坑摆两块砖,用了几十年。随着年龄增加,腰酸腿疼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让宪维忠吃尽了苦头。

  “蹲下艰难,站起来更难,老年人上厕所真难。”宪维忠对生态厕带来的好处称赞不已,“方便后不用水冲、不用土掩,坐便器自个处理污物,用起来方便又卫生”。

  根据试验,生态厕所直接将粪便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放,除了难以分解的重金属外,分解率达到99%。

  “分解后的气体通过坐便器后部的负压排风管排出,水分被基料吸收,又通过高温和搅拌器翻转,最终蒸发排出。”马迅说,生物降解菌采用最新一代菌种,分解能力强,是其他菌种降解速度的2至3倍,同等容量的100人次排泄物,只需4至8小时可降解完成。

  生物厕所不用配套安装上下水管,相比水厕成本更低。马迅介绍,生物厕所每12个月添加一次复合生物降解菌,可分解32名成人粪便。“按照一个厕位每天使用100人次,其微生物和载体一年不用更换。以5口之家为例,每次投放50克可使用一年,花费只有150元。”

  “不用水冲,也不用清掏,使用维护费用低。”宪维忠使用生物厕所几个月感受颇深,他认为生物厕所特别适合干旱缺水的农村家庭。

  一台洁净火炉

  消除传统燃煤污染弊端

  何堡村清洁生物质煤混合燃料加工车间马达轰鸣,木材、枯树枝等废弃物经粉碎、黏合,摇身一变成了新型清洁燃料。

  “相比煤炭,生物质煤混合燃料具有较低挥发、低硫、低灰、高热值、燃烧充分等特点。”马迅抓起一把燃料颗粒说,新型燃料的热效率超过80%,燃烧更充分,热值高达5200千卡,是纯生物质燃料的1.2倍。

  泾源县是我区肉牛养殖示范县和苗木大县,拥有丰富的牛粪和废弃木材、秸秆。去年10月,泾源县结合何堡村实际,在农家试验洁净烤火炉,科技部门与企业合作安装清洁煤生产设备。

  “清洁煤配料就地选取农林废弃物及养殖粪便,主料用兰碳边角料,将各种原料粉碎后二次加工,通过特殊技术处理后,生产出新型燃料。”马迅说。

  相比传统用煤,新型燃料成本低。宪维忠家安装数控兰碳洁净烤火炉,点火之前将新型燃料颗粒添加到炉箱,炉子根据温度自动添料。

  “之前使用煤炭,一个冬季需8吨多。”宪维忠算了一笔账,冬季用了4吨新型燃料,节约2000多元。

  “一次加料多次使用,方便不说,还安全。”宪维忠说,传统的煤炭炉子需要人盯着加炭,晚上睡觉提心吊胆,担心一氧化碳中毒。“洁净炉子用了一个冬季,人睡觉都踏实了。”

  经过一段时间试验,泾源县科技局对这项新型绿色环保项目进行测试,新型燃料的颗粒物排放、烟气黑度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等低于国家标准,利于减轻燃煤给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一张生物发酵床

  化解农村牛粪污染之忧

  走进何堡村肉牛养殖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两座截然不同的牛棚,一座牛棚污水横流、粪便遍地、臭味弥漫,一座牛棚里看不到粪便、闻不到臭味。

  马迅指着牛棚地面解密。“新型牛棚采用稻壳和白杨树木屑混合物垫床,一次投放可连续用3年。”马迅说,每3个月翻1次垫料,确保牛床始终保持干燥,没有味道,“3年后垫料经过自然发酵,变成有机肥”。

  “根据半年的试验,1平方米牛圈垫料费用为180元,250平方米需要36吨垫料,产生36吨有机肥,按照有机肥每吨1400元计算,3年后可收回成本。”李勇亮说,通过引进使用先进的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将养殖粪便尿液通过功能微生物降解,达到零排放、零污染,彻底解决了养殖粪便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

  一条技术途径

  精准找出农村污染根源

  如今,“炕灶暖厕”及生物发酵床养殖、磁化低温裂解垃圾处理一体化技术,已在何堡村示范推广。

  “清洁炊事取暖技术比传统的薪柴灶台、薪柴煨炕、燃煤烤火炉、电热毯等节能50%以上,降低采暖成本约50%,非水冲式生物降解厕所生物率为99%。”泾源县科技局局长冶宝平认为,科技在农村的运用,对加快农村能源转型,改善居民家庭室内空气质量和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造新生活,科技改变未来。“泾源县在农村试验高科技项目,目的在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降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成本,倡导农村居民现代生活理念,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泾源县政府主要领导说,通过试验为精准治理农村污染找到一条技术途径。(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022.jpg

一台电焰灶改变生活方式。

019.jpg

垃圾集中处理中心。

015.jpg

高峡出平湖。

012.jpg

幸福小院。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