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乡村女人印象还停留在单一的锅台、男人、牛圈上,那只能说你有点落伍了。走近生活在全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红寺堡区玉池村的女人们,可能完全打破你之前关于乡村女人的所有想象。她们熟练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她们在快手、抖音上倾诉喜怒哀乐,她们用自己的编织品“淘”出了幸福……
马慧娟干的事,总有人想追随
马慧娟开始晨跑了。
这个对城里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健身方式,还是搅动了红寺堡玉池村村民生活的一池涟漪。
“一个女人大早起的在外面跑步,像什么样!”
“早晨起来扫扫院子,喂喂牛不好吗?满村道里跑啥呢?”
议论归议论,玉池村的女人们还是羡慕马慧娟,几天后,金学萍和几个女人就私下里相约,羞羞答答加入到了晨跑队伍。
马慧娟对姐妹们说:“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有啥抹不开面子的。再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也要有高质量生活,奔小康更要奔健康嘛。”
马慧娟是玉池村女人们的骄傲,她干的事,总有人想追随。
参加全国两会时,马慧娟被这样介绍: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
其实这个从泾源县黄花乡黑眼湾村搬迁到红寺堡镇玉池村的马慧娟,首先为人所知是一名用手机创作的作家。
2010年起,她第一次在QQ空间“梦开始的地方”写短句子,慢慢在网友中小有名气,后来接连出了3本书。微信公众号兴起,她又注册了一个“马慧娟的农闲笔记”,已经有200多篇原创文章,6月18日,小说《山水路迢迢》已经连载到49篇。
村里出了个文化名人,玉池村的女人们眼里也不再是单一的锅台、男人、牛圈,“文化”也成了她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周天中午送走儿子,设立在马慧娟家中的文化大院算是清净了。这个“吴忠文化大院”不大,占用了马慧娟家中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个长4米左右的书柜里摆满了书,看着它们,马慧娟感叹道:“十多年前搬迁到这里的时候,想借本书比借钱还难呀!现在这一面墙上的书有近千本,有我收藏的,有网友赠送的,大部分是政府支持的,村里的女人、孩子们是这里的常客。”
刘国梅们的笑声,爽朗,没有杂念
推开马慧娟妯娌家的大门,只见三个女人在后院牛棚忙活着:“前儿个买了头大牛,两天前下了个牛犊子,可今天这牛娃子开始拉肚子,这又是找兽医给牛吊针,又是配药,把人忙着!”看着马慧娟带着记者进来,妯娌开口说道。
忙完了手里的活计,马阿舍、刘国梅、冯小兰和我们坐在院子里的凉棚下拉起了家常。
马阿舍和刘国梅是西吉人,嫁到了黑眼湾村:“从一座山嫁到另一座山里,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国家政策让我们来到了红寺堡这一马平川的地方……”刘国梅说搬迁到玉池村后,打工赚钱、供娃上学念书是她和其他妇女们周而复始的生活:“谁能想到啊,我们一搭里出来的女人还藏着慧娟这个能人,能写书呢!”
马阿舍开口了:“她写小说,我说你把我们这帮女人也写进去啥,燕燕(马慧娟)还真的写了。我女儿前段时间还拿着燕燕送我的书,念写我的那一段段。丫头念完,就和我急了,说同样是妈妈,你看玉莹的妈妈能写书,你就不会。”说完大家仰头大笑,那笑声,爽朗,发自内心,没有杂念。
刘国梅是马慧娟读书社的一员。冬天,她和其他姐妹到读书社接受过识字培训,别看她大字不识几个,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可不差。刘国梅擅长玩快手,家里过个喜事她拍,过年过节做个好吃的她发快手,农田里耕地、摘枸杞她也拍。玩快手,周边的姐妹还要向她请教。
马慧娟的妯娌冯小兰今年初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当她用左手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后,还要求写下她家男人咸金虎的名字。“活了四十年,跟着慧娟学会了写字,高兴啊!”“我大嫂不容易,自己是个睁眼瞎,可硬是供三个儿子上了大学。”马慧娟用赞赏的表情看着这位外表瘦弱的女子。
苏发也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在泾源老家时,出门上厕所连男女都分不清,可搬到玉池村之后,苏发的眼界宽了,想得更长远了:“我苦了半辈子,三个娃娃要有出息。”她的努力,让一家人成了全村最羡慕的家庭:一个在中学当老师,一个是医生,最小的儿子也在重点大学读大四。“现在家里就我最可怜么,掌柜的是高中生,三个孩子大学生,我不识字。可我还能学习,在读书社里我也认了不少字,还抢着读文章哩……”
金雪萍们的追求,自信,还有坚韧
金雪萍是马慧娟眼中与众不同的女人:“一首《遇上你是我的缘》让我眼前一亮,声音清脆,所有的音都在调调上,听了她的歌,就知道她对生活有追求。”金雪萍小学没毕业,但好学不服输,认识不少字。
“我爱唱歌,还学着慧娟写文填词呢。”金雪萍打开快手,被她改词上传的歌,首首都是她对生活的态度,还赢来不少网友的点赞。
金雪萍的时尚并没有停留在唱歌、给姐妹们读文章上。在乡上的阅读大赛上,金雪萍把舒婷的《致橡树》朗读得深情悠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气质都发生了变化。金雪萍说,过去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她拜老师学起了广场舞:“农村女人跳舞容易被人笑话,我不在乎,只要喜欢,我就坚持。”说着金雪萍从炕上的被子上拿起了她专门购买的广场舞服装。
43岁的杨芙蓉,曾经痛失一子。
十多年前,杨芙蓉一家五口从海原移民到红寺堡,一可乐瓶子的油,要维持一家人一个月炒菜的用量。为了多赚点钱,杨芙蓉和丈夫没日没夜地打工,和水泥一天一夜,能赚300元。
移民的第五年,二儿子突然发烧,为了生计,夫妻俩还是关上了家门出去打工。当晚,两人下工回来,儿子说:“妈,隔壁阿姨给了我个馒头,我今天吃饱了!”看着发烧的儿子,内疚的杨芙蓉抱着儿子哭了起来。第二天她和丈夫抱着孩子去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白血病末期。杨芙蓉瘫在医院门口大哭:“我不识字,儿子跟着我们过了苦日子……”
杨芙蓉再次怀孕,有了可爱的女儿。除了打工,挣钱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如今的杨芙蓉绣鞋垫、编织各种帽子,做着小本生意。“我学东西快,做的各种鞋垫帽子样式也好,大家都抢着买,可就一样,我不识字不会算数,影响了我做生意。”杨芙蓉在丈夫的鼓励下走进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在这里能识字,听大家读书,跟着慧娟等文化人拓宽眼界,我慢慢学写字,再学学上网和算数,也做个微商,把自己的手工活计挂在网上卖呢!”(记者 张虹 黄英 武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