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崖村,原州区头营镇较偏远的一个村子。沿着蜿蜒的柏油马路,翻过一座山,越过一道沟,塬上的一道平川呈现在眼前。一垄一垄的地膜把平川划成了清晰的“钢琴键”,勤劳的张崖人成了“跳动的音符”。
“老张,今年种了多少亩谷子?苗出得咋样?”
“种了9亩,苗出得还可以,就是有些苗出来压在地膜下边了,要钩出来。”74岁的张应祥高兴地介绍着自家谷子的出苗情况。
问话的是自治区政府督查室的薛立华,2019年2月到张崖村任第一书记。看到老两口信心满满,薛立华竖起了大拇指。
张崖村常住户只有53户,2019年像张应祥一样,有30多户村民种了谷子、糜子等小杂粮,面积有1300多亩。“刚到这里的时候,成片的撂荒地让人心疼,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干点什么,让这些地活起来。”薛立华说。
两年前,张崖村的撂荒地占了很大比例。刚到张崖村,薛立华和驻村队员进村入户,拉家常、聊生活,了解张崖村适合发展什么?老百姓的传统产业是什么?两个月的走访让薛立华了解到,村里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而且经验丰富。
有了这一条线索,驻村工作队积极和自治区农科院等相关单位联系,把建设张崖村谷糜示范基地的想法提上了议事议程。当年争取自治区农科院支持1000亩渗水地膜、1000亩张杂谷种子和3台精播机,又争取宁夏人保财险公司6万元捐款购买柴油,运转起通过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购置的5台拖拉机和自治区农科院支持的3台精播机。同时,张崖村村集体与村民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将撂荒地种上张杂谷、糜子等小杂粮。“等到收获的时候,谷子亩产量最高达到800斤左右,不仅产量好,且品质也优于周边地区,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薛立华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薛立华将张崖村的小米带到自治区农科院检验品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引来了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客商。不到两个月,村里种植的小米全部售罄,还卖上了好价钱。种植大户史卫东去年种植谷子100亩,赶上了薛立华和工作队带来的顺风车,仅种谷子这一项收入10万余元。“过去的老品种一亩能收200斤左右,这个谷子品种亩产量平均600斤左右,”史卫东介绍,“加上销路顺畅,大赚了一把,前前后后每斤卖到了1.8元至2.1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谷子的丰收极大地调动了张崖村村民的积极性。今年,自治区农科院又支持1000亩地膜、1500亩种子、500亩化肥,村里53户常住户基本都种植了张杂谷,面积达到2300余亩。
产业的培育,为张崖村村民带来了发展信心,驻村工作队的信心也更足了,修路、通水等制约张崖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逐一得以解决。
这段时间,二组村民胡文山心情非常愉悦,正在修建的水泥路即将从自家门前过。对他来说,无论是种粮食,还是养牛羊,都方便了许多。“雨雪天再也不用担心农用车不敢走山路,也不用担心牛羊贩子进不了村了。”胡文山说。(记者 樊永凤 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