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西部福地 吉祥如意 -> 文化旅游
文化雨露润六盘
2021-11-03 19:03:28   
2021-11-03 19:03:28    来源:固原日报

000.jpg

  原州区官厅镇乔洼村村民在沈家河文化大院用方言快板细述党的好政策 本报记者 安 磊 摄

000.jpg

  原固原农校师生文艺晚会上演出的“飞向更高空”剧照(资料图片)

  夏日行走在固原大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供群众读书看报、观影唱戏的文化场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及自治区大力支持下,固原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投入20.3亿元,完善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覆盖。2020年,全市256家文化大院演出节目1800多场次,惠及观众20万人次以上,把群众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了家门口。

  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雨露,洒落在六盘大地,润泽民众,文化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铿锵前行。

  (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为群众文化生活增光添彩,始终是固原文化建设坚持的目标与方向。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固原地区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开始着手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彭阳县文化馆、泾源县图书馆、隆德县图书馆相继成立。20世纪90年代,固原地区群众艺术馆成立,群众文化活动活跃起来。到2000年,固原地区建成6个文化馆、116个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从无到有,由疏到密。

  固原撤地设市后,文化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步伐不断加快,五县区相继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服务支中心。市文旅局工作人员李国良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建成后,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快捷地获取,填补了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固原市积极落实,以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中央及自治区等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入20.3亿元,完善提升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悠远,山海情长。从2012年至今,福建援助资金1064万元,用于支持建设闽宁广电塔、固原市图书馆、西吉县钱币博物馆、泾源县闽宁电影院、彭阳县乡村特色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

  2020年,固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硕果累累,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到阡陌纵横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基层“末梢”延伸。全市62个乡镇(街道)均建成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814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大型文化活动广场74处,达到了“市有五馆、县(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覆盖。

  同时,固原市为文化大院配备文化活动器材设备,将其打造成弥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全市先后建成秦腔大院、非遗大院、旅游大院、花儿大院、综合大院等各类文化大院256个,培养3000余名文艺骨干,每年演出逾1800场次,惠及观众20万人次以上。

  西吉县文化馆、图书馆依托互联网平台,免费开放数字资源,推出网上文雅慕课、线上文化培训、网络微展等活动。隆德县图书馆为退休职工牛玉勤、杨满强和书画经营户刘云上门送图书。全市硬件设施、软件配备、服务能力实现同步提升,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他们在书海徜徉,与艺术为伴,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陶冶情操,从中滋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固原市坚持文化惠民理念,将“送文化”与“种文化”两种服务形式有机结合,推进文艺创作、文化活动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引领文明新风尚,满足群众新期待,激发文化新活力。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在家门口,大家听戏唱戏、观棋对弈、写字作画,其乐融融。“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的菜单式服务为群众送上了广场舞大赛,文艺演出,秦腔本戏、折子戏等优秀文艺活动,让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带来的实惠。

  “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在原州区梁云文化大院,田文斌将帽子一摘,跨步走上舞台。观众听得兴起踊跃上台展示是梁云文化大院中常见的风景。台上台下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发挥文化阵地引领风尚作用,创新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增强了群众参与文化的动力,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兴盛模式”在全区推广,被中宣部列为精神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文化活动场所,处处可见水袖长舞、引吭高歌、挥毫泼墨者,文化传承与保护热潮涌动。

  “好!”随着节奏轻快的鼓点,妆容精致的演员身着戏服碎步走上舞台,为原州区师生表演了秦腔的水袖功、武戏对打、枪花等节目。固原市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结合学校美育实际及学生身心特点,集中组织戏曲表演团体、书画名家,开展“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吉鸿昌是抗日英雄,眼前这把大刀,是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时使用过的。”在西吉钱币博物馆,讲解员马文鸾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固原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宣讲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式上,清脆的鞭声响起,立刻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牧羊人打扮的小伙子们呼喊着口号,挥舞着鞭子,表演对打、空翻,全场掌声不断。固原市依据20世纪群众的生活场景,结合民俗文化创作的文艺节目《牧羊鞭》,接连获得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近几年,固原市先后创作《花开新时代》《红色记忆》《隆德工匠》《六盘儿女奔小康》等文艺节目,反映固原脱贫攻坚成就,展现固原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为群众送上文化盛宴。

  (三)

  固原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固原,留下了宝贵丰厚的文化资源。毛泽东的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令世人瞩目,是固原最亮丽的名片。

  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和繁花似锦的现代文化,是固原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

  近年来,市委和政府秉持“生态为形、文化为魂”理念,“以红促绿”“以绿衬红”,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打响“天高云淡六盘山”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全市四大产业之一,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非遗文化传承有序,走出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路。隆德魏氏砖雕培养了10名非遗传承人,吸纳本地3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杨氏彩塑把非遗元素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利用彩塑、剪纸等特色元素打造、装饰客房,筹办民俗文化餐饮节。2020年,固原市通过非遗带动,解决就业1000余人、临时用工2000余人,辐射带动1000余户。

  文化有前景,更有“钱景”。第十七届宁夏六盘山山花节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扩大,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这些年,山花节增添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彭阳县白阳镇白岔村闽宁扶贫车间负责人刘茹说,白岔村闽宁扶贫车间主要生产香包、枕头等手工艺品,用工100多名,是当地“炕头经济”的领军者。

  每年,原州区石窟艺术节,西吉县山桃花节、火石寨丁香花节,泾源县花朝节,隆德县万亩油菜花节等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活动相继举办,让“春赏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凉、秋观层林尽染、冬品水墨画卷”的品牌深入人心。

  今年“五一”假期,固原市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共接待游客34.69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21.43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记者 马 飞)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尤天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