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兴盛乡坐落在六盘山脚下,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盛夏时节,更是凉爽宜人。
7月4日,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于玉龙刚刚从村里一处修路的工地检查回来,谈起未来的规划,他信心十足:“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列为‘三区建设’之一,并提出‘打造塞上乡村乐园’,我感到非常兴奋,说明我们村之前探索的走田园综合体的路子是对的,也给村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要想富先修路
于玉龙是当地远近有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今年3月,他当选红旗村党支部书记,这第一把火,就放在了给村里修路上。
“村里养牛的人比较多,但是路不好,赶上雨雪天,饲料进不来,牛要出栏,又运不出去,一二三组和五六组的路现在基本上快修好了,有了硬化道路,农民们增收致富就多一份保障。”于玉龙说。
“玉龙能跑能干,他当支书,村民们都信服。”在红旗村村委会主任于由不眼里,于玉龙是再适合不过的“带头人”。
于玉龙
1982年出生的于玉龙是家中长子,初中毕业后随着父亲打工,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干劲,年纪轻轻就闯出了一片天地。
2008年,26岁的于玉龙第一次带着300多村民外出务工。这一年,乡亲们跟着他仅人工工资就挣到了400多万元,最多的挣到2万多元。看到村民拿到钱开心的样子,他心里开始活泛起来,与村民们商量成立了红旗村劳务建工队,走南闯北干工程,哪里能挣到钱就往哪里去,逐渐闯出了市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事业有成的于玉龙筹资千万元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在红旗村建成蔬菜种植和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打造可带动乡亲致富的“示范点+农户”乡村旅游示范点,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今,红旗村已初步形成旅游、草畜、药材、苗木等特色产业。原来村里有3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现在有200多人返乡在家门口挣钱。旅游示范点固定打工的建档立卡村民有30多人,用工高峰期达上百人,年支付工资100多万元,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村民们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红旗村田园综合体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作为村干部,几百户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而乡村治理最难的也是如何有效服务群众需要。”于玉龙坦言,作为村支书,责任重大,担子不轻。在泾源县,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农村“带头人”正脱颖而出,带动一方、辐射一片,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活力。
新旗村村貌
距此不远的新旗村,新建的二层楼村部十分漂亮,村部广场上还有塑胶跑道和篮球场,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40岁的于勿利深受村民信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于勿利是泾源县有名的养殖大户,养着160多头牛,带动了不少村民致富。
新旗村的于旦娃如今已经脱贫过上了好日子,于勿利“逼”他养牛致富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几年前,于旦娃并不愿养牛,觉得“来钱慢”,还不如干个见钱快的活。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于勿利找到于旦娃,劝他养几头牛,却被于旦娃当面回绝。
“这可不行,两个娃娃上学,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你得有长远打算。”于勿利说:“养牛比打工轻松,还可以享受无息贷款,有补贴拿,大家都靠养牛挣了钱,你怕啥?”
“怕赔钱呀!”因为家里没多少积蓄,于旦娃心里没底气。
“你放开养,挣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于勿利给于旦娃打保票。
新旗村村民介绍村子里的新变化
在于勿利的鼓励下,于旦娃向亲戚借了1.5万元,又贷款5万元买了3头黄牛、2头安格斯牛。4个多月后,第一头育肥黄牛出栏,于旦娃净赚4000元。如今,尝到甜头的于旦娃说:“多亏支书指路,养牛让我走上致富路。”
有了“带头人”的推动,新旗村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以草畜、中蜂、苗木、劳务、旅游等支柱产业为着力点,坚持“五业并举”做活“有土”“离土”文章,确保有发展能力的村民都有增收产业,实现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超过80%。
新旗村村干部向记者介绍积分兑换情况。2019年,新旗村开始推行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五方面制定积分加减项,带动村风民风好转。宁夏日报记者 陈思 摄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据了解,今年以来,泾源县通过吸引农村致富能手、毕业大学生,回引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选拔了一批政治过硬、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村党组织书记上岗任职。换届后,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从45.9岁降到40.5岁,每个村(社区)一名35岁以下的“两委”班子成员达100%,实现了村(社区)“两委”成员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为村组织建设蓄足了“人才活水”。(宁夏日报记者 强永利 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