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市县亮点
文化新引擎 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文化事业篇
2018-09-18 11:35:34   
2018-09-18 11:35:34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石嘴山历史悠久,民族交融、文化碰撞,塑造了石嘴山市各方风俗纵横交织、多方文化共存共荣的移民文化特点,工业文化、移民文化、山水文化成为石嘴山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如甘露如清泉的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润泽了一方百姓,浇灌了人们心灵的绿洲。石嘴山着力做实文化功,完善功能设施设备,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传承文脉留住记忆……

  如今,石嘴山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惠民提档升级,刷新文化发展新高度,城市更加富有文艺色彩、文化温度、文化自信,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让老百姓畅享文化盛宴,让多彩文化为幸福石嘴山“加码”。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惠民生

  家住大武口的米继荣经常到“三馆一中心”转一转,看看展览、唱唱歌,抑或是跟老师学学跳舞……

  米继荣虽然退休在家,但他并没有闲着。让他引以为荣的是,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2018年以来,我市把“文化惠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兴建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举办一场场文化盛宴,让各族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为幸福生活“加码”。

  在石嘴山,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受益者。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场馆,形成了覆盖城乡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了“三馆一中心”、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大武口区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市47个文化场馆已经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超过100万人次。石嘴山市共有公共文化馆4个、图书馆4个、博物馆5个、城市影院8家、文化活动广场50个;图书总藏量为64.18万册,人均藏书0.83册;图书年流通册次为0.67,人均年增新书0.07册;人均到馆次数为0.46次,均超过自治区规定的相关标准。

  除了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同样星罗棋布。

  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我市积极面向基层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累计新建、改扩建新型基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14个,农家书屋238个、乡镇及街道综合文化活动站36个,基本实现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农技推广、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一体化综合服务。今年,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我市积极采取文化助力措施,全力推进特色田园小镇和美丽家园建设。打造集村史村情、崇德尚行、乡风文明、美好家园和农耕文化体验等元素于一体的农村文化阵地20个。

  此外,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结合互联网城市建设要求,实施了石嘴山数字文化云平台项目,建成文化云平台1个,市级数字馆3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县(区)级网站6个(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建成乡镇(街道)电子阅览室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00个,县(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6个,文化资源共享中心4个、基层服务点4个。目前,我市已实现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数字化服务网络,群众享受活动预约、场馆预定、线上阅读、场馆数字体验、参与学习互动等服务,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了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率和文化场馆的使用率,避免了文化资源浪费。

  如今的石嘴山,初步形成了统一规划、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网络,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时下,大武口青山公园成了周边居民的好去处,健身休闲、下棋打牌、吹拉弹唱……这里成了市民的精神乐园。社区居民周采芹是这里的常客,她说:“以前吃完饭就闷坐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每天来这里健健身、跳跳舞,心情好了,身体也更健康,生活真是很幸福。”

  今年2月7日晚,一场“百姓春晚”文艺演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演员们为观众奉献了舞蹈《春来到》、琵琶合奏《丝路花雨》、街舞《将军令》、小品《团圆》、相声《礼仪漫谈》等16个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其中一些从本土走出去的草根明星的演出,尤其受到市民的青睐。整场演出美轮美奂,气氛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为全市人民送上了一场新年文化盛宴。

  “以前在电视上看春晚,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百姓春晚’,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还能在舞台上表演,这感觉真好。”市民何薇参加完演出后开心地说。

  在石嘴山,这样的文化活动并不新鲜,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的生动画面比比皆是。

  自5月份以来,每周五晚上,在大武口和平广场和乡镇、社区的“百姓大舞台”上,都会上演精彩的歌舞、戏曲表演,这是我市各部门和社区民间社团精心准备的演出。一支小乐队、一个不大的舞台,却让文化的魅力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国玺是大武口区蓝山社区居民,平时喜欢看社区舞蹈队的表演,还经常加入到广场舞的队伍中。他开心地说:“近年来,社区文艺演出活动越来越多,每逢大小节日几乎都有,这日子越过越热闹了。”

  在大武口区汉唐社区,一走进小区的大门,迎面看到的是墙上挂着的红色社区文化展板——“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用心守护我们共同停泊的港湾”。这句贴心的话,把小区居民的心暖透了。

  “一抬眼就能看到这句话,感觉街坊邻居都是一家人。”小区住户胡晓媛说,“在小区里走走,有很多科学养生、民生政策等方面的宣传画和标语,很实用。”

  这样的社区文化墙,在石嘴山可不止一处,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特色,论语文化、敬老文化等经典文化宣传随处可见,营造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助邻为乐、睦邻为德”的和谐氛围。

  感受社区浓浓“文化味”的不只是年轻人。在工人街社区的活动室里,一群老年人脚穿白色的芭蕾舞鞋,如同大姑娘、小伙子一般活力四射,翩翩起舞。

  “以前连活动场地都找不到,哪能想到跳芭蕾舞。现在,我们不仅有专门的舞蹈室,还聘请了专业的舞蹈老师。”50多岁的丁丽娟高兴地说,她所在的社区一直在打造“多彩文化”,日益完善的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让她们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跳舞的水准也提高了不少,“还有舞蹈队、合唱队,甚至旗袍表演队。各种门类的文艺团体,想参加哪个就参加哪个。”

  近年来,我市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流动文化服务带活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和打造了“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三大文化品牌,并依托品牌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三大文化品牌活动及“三下乡”,元旦、春节秧歌社火展演等活动,每年完成千场以上演出任务和千人文化骨干培训目标。截至目前,广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近万场次,“我为乡亲送戏来——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演出480场次以上;坚持组织开展“美丽石嘴山——百姓大舞台”社区文艺展演、“社区文化月”、农民工才艺展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等七项文化惠民活动。

  此外,我市还举办了中国戏剧节分会场演出和WDC国际标准舞大赛等国内外赛事,先后邀请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和白俄罗斯芭蕾舞歌舞剧院等国内外文艺团体到我市开展文艺交流合作,满足了百姓欣赏、参与文化的需求,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的目标,形成了“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文化氛围,打造了“山水园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

  文化融合 石嘴山在行动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创、非遗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文化与旅游融合,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气质”。2017年以来,我市重新调整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规划编制,重点建设汉唐九街“煤城·记忆”文创产业特色街、石嘴山网络经济产业园、沙湖众创古镇、中华奇石山文化旅游区等在建、已建项目,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为文化旅游产品搭建了展览、展示平台。

  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文化产品更加“智慧”。我市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发、建设、运营黄河国际数字电影小镇招商及大数据服务器中心建设,通过互联网科技与影视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搭建专业化互联网影视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数字影视项目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集群、文化旅游项目集群、数字内容服务项目集群”四大产业集群和18个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了1个集数字影视全产业链、文创产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特色小镇。

  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价值依托和力量源泉。只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银川都市圈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围绕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产业化开发,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引导文化要素合理配置,努力构建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同时,推进银川都市圈文化建设,加强沿贺兰山东麓、109国道、黄河三个廊道的岩画、明长城、军事、影视、葡萄酒、文物等文化元素与旅游业、农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强对贺东葡萄小镇文化的挖掘与整合,推进银川都市圈文化长廊建设。

  此外,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要求,我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主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对接沟通联系。鼓励我市文化企业、非遗项目“走出去”,每年组织葫芦烫画、泥哇呜、沙湖刺绣等企业参展深圳国际文博会,带动提升石嘴山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实体159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1350家,从业人员9293人;拥有国家级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家、示范户7家;拥有石嘴山黄河国际数字电影小镇、汉唐九街“煤城·记忆”、大武口网络经济园3个市级文创园。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5.5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比上年增长0.07%。

  文脉传承为城市留住记忆

  在大武口区潮湖村陶瑞珍家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这些“小葫芦”,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大文章”。

  陶瑞珍是中国妇女手工协会会员、石嘴山市瑞宝工艺葫芦合作社理事、宁夏非物质项目(葫芦刻画)传承人。

  陶瑞珍秉承陶氏家族遗风,刻苦钻研葫芦烙画工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形成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所雕作品先后荣获西北地区非遗金奖和全国非遗作品金奖。作品《平安吉祥》《大吉大利》被镇北堡影视城博物馆收藏,《三阳开泰》被石嘴山非遗博物馆收藏,成为石嘴山市乃至宁夏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她也被誉为最具市场升值潜力艺术家。同时,陶瑞珍利用工作室收徒学习,带动一批乡村人员就业。

  鲁卫东,剪纸达人,带着自己一生所学走进学校、社区,介绍了非遗剪纸知识,展示剪纸工艺,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

  一个个技艺精湛的传统文化产品,是石嘴山非遗人坚守的见证。

  为了将文脉传承,留住城市的记忆,我市多措并举,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连续4年开展“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办手抄报大赛、有奖知识问答、走进古建筑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先后开展“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葫芦文化进课堂”“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等主题活动55场次,发放文物保护宣传资料两万余份。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个、自治区级项目9个、市级名录项目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名。

  近年来,我市通过宣传、挖掘、申报等方式,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石嘴山非遗展厅,整理了《石嘴山民俗》《石嘴山民间音乐》《石嘴山民间故事》《石嘴山民间歌谣》《石嘴山民间谚语》《石嘴山民间歇后语》等非遗书籍。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升格升级工作,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文物保护单位跻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市无国保单位的空白;1个跻身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11个;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全面完成738家国有单位调查摸底工作,认定、采集、录入1711件(套)文物信息,摸清了文物家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积极申报文物保护项目,省嵬城保护规划、长城(红果子段、兴民村段)抢险加固工程、田州塔本体保护及玉皇阁“三防”工程等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并已开工实施。

  近三年来,全市共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文物保护项目16个,资金2200万元。明长城石嘴山红果子段、平罗段,省嵬城遗址3个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被纳入“十三五”国家发改委项目库,争取项目资金1680万元。

  如今,行走在石嘴山大地上,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犹如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展现了石嘴山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踏歌逐梦,处处升腾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激情与渴望。立足新时代,石嘴山文化产业迎来“黄金时代”,必将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 狄彦冬)

【编辑】:李静1
【责任编辑】:李金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