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市县亮点
都市圈建设的银川生动实践
2019-01-02 14:11:11   
2019-01-02 14:11:11    来源:银川日报

  银川都市圈力推交通建设,2018年11月13日,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银川过境段与贺兰山路交会处部分路段已铺上沥青。

  利用“首都带首府”,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被推广到整个银川都市圈,“三市一地“百姓从中获益。

  培育新增长极,石墨烯产业发力。(资料图片)

  银川“东热西送”项目全线贯通。

  按照自治区《银川都市圈建设2018年工作计划》总体部署,2018年5月,《银川都市圈建设银川市2018年工作计划》正式出炉。在推进和实施银川都市圈建设中,银川正发挥首府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关键“棋眼”精准布局、在核心“焦点”快速突破,把舵定向、逐梦前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石。银川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引领,拉大城市框架、推动区域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一个圈”构建“大交通”,银川这个“都市圈火车头”必将跑得更快更稳。

  涉及高速铁路、快速通道、综合客运枢纽等,一个个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不断释放出向内生长、向外扩张的力量,为“银川都市圈”“舒筋健骨”,畅通“任督二脉”。

  产业发展集群集聚

  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既要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水平,也要在产业发展协作上突出协同互补、错位发展、有序转移。“破题”石墨烯、壮大蓝宝石、打造国际葡萄酒之都、规划建设苏银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银川都市圈”建设,银川一马当先。

  一面是银川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产业主导的战略定力,一面建立“研发设计在银川、转化生产在周边”的创新模式,这种让1+3>4的共享发展模式必将如“涟漪效应”般对“银川都市圈”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民生红利共建共享

  “区域协同、和谐发展”是“银川都市圈”在公共服务等领域互联互通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形成“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则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建成创新、绿色、智慧、宜居,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搭上“银川都市圈”建设的快速列车,400余万群众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

  ■2018年12月初,宁夏首条高铁银西高铁甘宁段轨道工程试验段顺利开铺,同时,银西高铁银吴客专(银川至吴忠)正线全部完工,2019年,银吴客专将与吴忠市至中卫市的城际铁路同步具备通车条件,全线计划于2020年建成通车。

  快速通道

  ■阅海湖至沙湖旅游快速通道建成后,可拉近银川和石嘴山城市间距离,联动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

  ■2018年5月陆续开建的灵胡路和灵白路,预计于今年10月底完工通车,将成为灵武连接吴忠以及青铜峡的交通要道。

  ■京藏高速改扩建工程望远至滚泉段2018年9月10日通车运行,是京藏高速宁夏段首线八车道。通车后,银川往返吴忠地区更加畅通。

  综合客运枢纽

  ■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完成长途汽车站枢纽工程、地下连接通道工程、换乘中心、北广场停车场及管理用房及4条下穿火车站通道工程。

  ■银川东站客运枢纽、大团结客运枢纽建设已提上日程。

  集中供热项目

  ■2018年,西北最大的集中供热项目——华电银川“东热西送”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完成,替代城区小锅炉155台套,每个供热季可为银川减少130多万吨的散煤消耗量、1.2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2万吨的氮氧化物排放、3.5万吨的烟尘排放。

  产业发展

  ■年产3000吨石墨烯正极材料一期项目投产。该项目涵盖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高温窑炉、高强磁铁机等6条生产线安装关键生产设备32台套、主要检验试验精密仪器设备47台套、电池评估设备32台套、中试生产线14台套。

  ■朝着打造世界有名、国内第一的战略新材料产业目标迈进,银川的工业蓝宝石产业同样功不可没。依托佳晶科技、天通控股两家蓝宝石晶体龙头企业,银川引进上、下游环节项目,打通了以蓝宝石晶体为核心的LED产品产业价值链,银川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晶棒生产基地”的远景越发清晰。

  ■围绕“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业高地”的目标,我市编制《贺兰山东麓银川都市圈葡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划定以银川市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吴忠市青铜峡为核心的葡萄产业“率先联动(核心)发展区”,一段关于葡萄酒的紫色传奇就此谱写。

  民生红利

  ■第二届京银教育合作小学教师专题培训班在银川开班,来自“三市一地”所属小学的教师共800余人参加培训;深化银川一中等9所学校合作,先后组建利通一小、吴忠中学等18个教育均衡发展协作体……以合作体的形式,教学教研、高考研讨、教师培训、家校合作等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吴忠市人民医院与宁夏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合作共建专科联盟,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问诊。

  ■都市圈社保“一卡通”,实现了社保、农业补贴等十余项惠民资金一卡发放。

  ■利用“首都带首府”,把北京的优质资源引进到银川,并把这些优质资源本地化后推广到整个都市圈,让“三市一地”百姓从中获益。

  ■借助银川“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吴忠城市数据运营中心建成投运;石嘴山也积极融入银川国际网络通道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大数据和5G网络建设,以“银川智慧社区”为样板的10个智慧社区应声落地。

  ■银川拆除锅炉房、石嘴山清洁整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吴忠实施洁净型煤替代工作、宁东基地让小散乱污煤场成过去式……“三市一地”协同发展,与过去环保治理各自为政挥手告别,“银川都市圈”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统筹一体化治理逐步成型。

  记者手记

  “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银川都市圈”,是自治区党委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所作出的科学决策,这不仅是银川、石嘴山、吴忠和宁东“三市一地”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宁夏再出发的迫切需要。

  从中部到北部、从首府到地市、从城区到乡村,踏访“银川都市圈”,各地涌动的生机,展现着宁夏大地创新奋进的激情。“银川都市圈”涉及土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8.1亿元,占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7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68.5%,区域经济密度是全区的3倍,城镇化率达到73.1%,是宁夏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让这一区域“围圈抱团”“协同发展”,此乃“大棋”,更是“高招”。

  若要让“银川都市圈”发展一帆风顺,需要“圈内”成员加速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协作广度与深度,快速打通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不断优化发展生态,由“相加”到“相融”,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市一地”跨行政区抱团发展、抱团共荣的成果,在不久的将来,理当更为出彩。 本报记者范晓儒

  目标

  2022年聚集80%以上的宁夏地区生产总值

  “到2022年银川都市圈集聚全区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58%以上的人口,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以上,对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将建成创新、绿色、智慧、宜居的都市圈,使银川都市圈成为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区域发展一体化、局部发展特色化、政策衔接连贯化、重点任务清单化,以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为重点,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项目、任务和细节中,力求让群众在银川都市圈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都市圈“成员”各司其职

  银川:中心城市

  集聚高端人才、现代金融、先进技术等核心要素,打造区域性金融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增强对银川都市圈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注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塑造“丝路明珠、魅力银川”城市形象,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石嘴山:靓丽“北翼”

  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提升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循环化改造,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建成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旅游休闲城市。

  吴忠:靓丽“南翼”

  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建成沿黄城市带上独具特色的滨河城市和健康休闲城市。

  宁东:现代能源化工基地

  进一步加强与银川、石嘴山、吴忠的产业分工协作,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城市、产业、人居协同发展,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现代能源化工基地。  (记者 范晓儒/问  苏勇 沈亚婷/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