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市县亮点
海原:百姓生活越来越“水灵”
2020-08-26 11:13:31   
2020-08-26 11:13:31    来源:宁夏日报

  年降水量359毫米,全年日照2702小时,蒸发量1801毫米,“干旱”二字曾深深烙在一代代海原人心中。近年来,通过建设中南部城乡饮水等工程,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海原县精准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彻底解决了36万农村人口的水源和饮水安全问题。使“水比油贵”“借钱借物不借水”的海原人,由喝高氟水、苦咸水引发各种地方病,到如今甘甜的自来水接到灶台上,查水量、缴水费通过手机就能实现的巨大变化,真正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饮水困难史。

  ■ 安全饮水到我家

  “100多户人守着小小的一眼泉过日子,太苦了!”8月24日,喝着新沏的茶,海原县李俊乡上窑村杨文军回忆道,“过去村里人吃水只靠一眼小泉,早上天不亮就去排队,一直要排到中午才能打上水。水很小,一勺一勺往桶里舀,很费劲。泉眼在半山腰,路很窄,冬天结了冰经常有人摔倒,用斧头把泉上的冰砸个洞才能舀水。山路难走,常有乡亲们挑水中途休息时桶没放稳,桶倒了水就泼了。”

  如今,水管子接到厨房里,用水很方便。“谁也想不到,那样的日子会一去不复返。”杨文军感叹道。

  “如果要我说什么是幸福?那就是现在吃水不用跑几十公里去拉了。”曹洼乡硝沟村70多岁的村民杨生如说起年轻时的吃水经历直摇头:“那时候吃水太难了,牲口都养不了,要到30公里外的曹洼乡政府附近挑水吃,那水又苦又咸。”

  “现在家里的水龙头一打开,白花花的甜水淌不完,再也不愁吃水难了,而且在家里还能洗澡。”杨生如高兴地说。

  如今,远离黄河的海原县,80%以上居民饮用的是黄河水。海原当地的自产水每年只有2800万立方米,且量少质差,仅230万立方米可用于人饮。一代代海原人千方百计开发沟道水、山泉水、地下水,大规模建设井窖收集雨水,可谓掘地三尺、勘遍了全县,还是无法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

  山里的问题,答案在山外。2015年,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在固海扬水灌溉工程的基础上,从南坪水库、海兴开发区水厂到海原县牌路山高位蓄水池,将黄河水引入海原的自来水管,覆盖城乡80%的人口,彻底解决了海原人饮工程没有稳定水源的问题。

  多年来,海原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紧盯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4个饮水安全指标,充分利用中南部连通、地下水和地表水3种水源,采取自来水入户、建集中供水点、分散式供水3种措施,对具备自来水安装条件的农户进行补入户,不具备入户条件的农户建集中供水点解决。居住分散且饮水工程无法覆盖到的群众,利用分散式供水解决,圆满完成各项攻坚目标任务。

  目前,海原县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南部连通工程为骨架,南部、八斗、七营、李旺、后塘等23处工程为支撑的供水管网体系,实现了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自来水入户77052户;建成集中供水点49个,解决503户和分散式供水337户。全县常住户自来水普及率达99%,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99.6%,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确保全县群众用上稳定、安全、方便的饮用水。

  安全饮水全覆盖,不仅解决了海原农村群众的吃水问题,同时解决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难题。

  过去海原农村群众吃水只能靠壮劳力挑水、拉运水,如今水龙头进屋后,壮劳力不再受束缚,纷纷外出务工,人均年打工收入超过2万元。海原县水务局农村供水管理中心主任李伟保介绍,群众吃水支出大大降低,如今户均年自来水费120元左右,是过去年拉运水费的十分之一。因水而发的疾病也明显减少,为群众减轻了医药费负担。老百姓从一辈子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到如今天天都能洗澡,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安全可靠充足的水源保障也改变了养殖产业格局,当地群众精细调配、合理利用饮水资源,肉牛产业从无到有,饲养量达到27万头,羊饲养量152万只,有效支撑了全县的脱贫攻坚。

  ■ 生活越来越“水灵”

  “武山家养金鱼了!”这在甘宁交界的海原县树台乡刘家井村、甚至全县农村来说,都是个新鲜事儿。

  刘家井村中央有条南北方向的村道,村道西侧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的刘家井村,村道东侧是宁夏海原县树台乡的刘家井村,两省区居民在此世代同村,相依相伴。

  武山是刘家井村村民马宏汉3岁的孙女,“以前条件差,吃水靠到处挖井、打窖,还要跑到甘肃那边拉水。现在条件好了不缺水了,娃娃喜欢看鱼,就给养了两条金鱼。”马宏汉说。

  “从‘水比油贵’的吃水难到‘吃水甜’时代,再到如今农村群众开始‘借水怡情’,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变迁。”海原县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海峰认为。

  缺水、等水、盼水、求水、找水、节水、爱水……海原群众对水有着一言难尽的情愫。如今,不仅老百姓对水的需求由吃到用,随着脱贫攻坚战逐步走向胜利,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全覆盖,海原县也把“水文章”扩展到生态旅游方面,让水发挥带动旅游脱贫致富的主角作用。

  三河镇六窑村的牡丹山庄农家乐内,一片鱼塘里鱼儿畅游。每逢周末,这里便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前来钓鱼。海原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并把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紧盯河、沟、路、库、坝,推进河湖面貌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施“美丽河湖建设行动”等,海原山川变得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关桥乡贺堡河水道里,前后两道水坝在此形成了两道颇为壮观的“瀑布”,与岸边的方堡梨花小镇相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这是海原县利用水利设施精心打造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一部分。

  目前,贺堡河流域梨花谷乡村旅游道路和菜园古村落建设已完成招标和前期规划。海原县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发展石峡口水库、盖牌水库、曲湾水库等一批“水系列”库坝休闲旅游区,引导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种植业、特色餐饮业和避暑度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天都山龙头景区、贺堡河流域梨园河谷等4个乡村旅游片区为主的全域旅游框架,带动和提升该县旅游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

  饮用水安全便捷,“怡情水”赏心悦目,海原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水灵”。

  ■群众用上“明白水”

  当城里人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查水量、缴水费时,七营镇七营村村民雨亲平也于2018年底开始在手机上查缴水费。

  “在中源水务海兴分公司微信公众号里输入自家的水表号,就能查看用水量、账单和缴费,所有信息都明明白白。”雨亲平还是本村的水管员,通过手机他可以监控本村5个泵站、29个蓄水池和334个联户智能水表、入村监测点等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村民如果外出打工,还可以通过手机关闭自家智能电表和水源,防止跑冒滴漏产生费用。”

  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供水工程管网高效运行,海原县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在跨乡镇供水管网、总调蓄水池安装水表,实行“大网格”管理模式,推行县供水管理中心划区包片站长负责制。对乡村片区联户锁闭阀、水表井及其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水费收缴等实行“小网格”管理模式。大小网格无缝对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自负盈亏,按照水量精准结算,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水费收缴率。

  同时,海原县与宁夏水务投资集团中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供水相对集中的三河、七营、李旺、高崖、甘城5个乡镇的人饮工程进行移交,实行从水源到联户水表井的一站式、企业化管理。与每家每户签订用水协议,将联户水表井到水龙头的维护明确到户,充分发挥了农户自治功能,提高了用水管水主动性。此外,推行“互联网+人饮”工程,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三河、七营、李旺等乡镇试点“互联网+农村供水”。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计量、缴费,省去了蓄水池人工调蓄、巡线、抄表收费等环节,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也可以用手机App随时查看剩余水量,用微信为农村留守老人缴费,让群众吃上方便水、明白水。今年上半年,海原县已收缴水费437.4万元,超出水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要求。

  今年7月,海原县投资1.39亿元全面建设“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工期2年,建设内容包括供水自动化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调度中心以及土建和配套工程等。工程建成后,可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末端用水全程监测、控制、计量、缴费、运维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整体提升全县农村供水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达到农村饮水同源、同质、同网,提高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等,使供用水环境更安全,海原群众饮水质量更放心。(记者 王文革 文/图)

<p>  石峡口水库。</p>

  石峡口水库。

<p>  水源充足保证果树连年丰收。</p>

  水源充足保证果树连年丰收。

<p>  自来水接到村民灶台上。</p>

  自来水接到村民灶台上。

<p>  村民用上淋浴。</p>

  村民用上淋浴。

<p>  高崖水库保障群众安全饮水。</p>

  高崖水库保障群众安全饮水。

<p>  养鸡场使用自动饮水器为鸡供水。</p>

  养鸡场使用自动饮水器为鸡供水。

<p>  武山在妈妈陪伴下赏金鱼。</p>

  武山在妈妈陪伴下赏金鱼。

<p>  村民打扫院落。</p>

  村民打扫院落。

<p>  水资源合理利用,海原县越来越秀美。</p>

  水资源合理利用,海原县越来越秀美。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