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石嘴山动态
石嘴山市:文化馨香飘满城
2020-09-17 11:49:47   
2020-09-17 11:49:47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60年之于浩瀚历史,只是短短一瞬间;60年之于一座城市,却有说不尽的沧桑巨变。

  石嘴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等相互独立又兼容并蓄,构成了一幅幅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美景,成就了石嘴山感召四方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有厚重的工业文明遗迹,有多彩的现代文化底蕴,有灿烂的非遗传承技艺。黄河岸边、星海湖畔,处处透出文化韵味、时时显露人文气息,如甘露如清泉,滋养着一方水土、润泽了一方百姓,为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张张城市名片亮丽夺目。如今,“石嘴山声音”更加响亮,“石嘴山故事”更加动人,“石嘴山形象”更加美好。

  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文明感召力,内化成全市人民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的强大精神动力,使石嘴山这座城市散发出不同寻常的光辉与魅力。

  文化塑形颜值气质双提升

  文化需要载体方能良好呈现。

  建市60年来,石嘴山在致力于建设和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颜值与气质上不遗余力。

  放眼石嘴山,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高品位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拔地而起;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惠农石嘴子公园、平罗惠民公园、大武口洗煤厂工业纪念馆等文化景点笑迎八方来客。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场馆,形成覆盖城乡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城乡文化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先后建成了市三馆一中心、大武口区图书馆、惠农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罗县文博会展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同时,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了3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目前,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馆4个、图书馆4个,“文图两馆”覆盖率100%且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100%;博物馆(展示馆)7个、文化活动广场5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站35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14个。

  此外,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超过百万人次,满足了城乡群众就近享受便捷文化服务的需求,不少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成为我市文化地标性建筑、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亦是如此。读书,让城市更加宜居,推动城市更加宜业,促使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市图书馆,读者王莉在朗读亭内,深情地朗读诗歌《再别康桥》。“真是一次美好的体验,我都读上瘾了!它不仅锻炼我的普通话,还可以通过朗读回顾一些经典文章。”

  朗读亭的进驻,是我市多元化推进“全民阅读季,书香石嘴山建设”的一个缩影。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是一个全新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它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于一体,24小时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目前,市图书馆约有30万册图书供读者借阅,“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提供400本经典图书供读者借阅,工作人员还会定期更换新书以满足读者需求。

  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和互联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石嘴山市数字文化云平台项目建设,建成文化云平台1个,市级数字馆3个,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网站6个;建成乡镇(街道)电子阅览室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00个,县(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6个,文化资源共享支中心4个,群众可利用线上阅读、场馆数字体验、参与学习互动等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和文化场馆的使用率。

  如今的石嘴山,已形成统一规划、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惠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研究奇石、看看广场电影、跳跳广场舞……魏海林是位老文化人,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

  “以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内容、舞台及表演形式都很简单,随性而起时站在田埂地头就可以开口高唱;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家家户户拿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看《红灯记》等电影,很是开心。”魏海林回忆说。现在的他不再是观众,而是一个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近年来,社区的文艺演出越来越多,每次演出我都会积极参演,很多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的,生活越过越热闹。”

  每周五晚上,在大武口和平广场和部分社区、乡镇的百姓大舞台,总会传出响亮的歌声和悠扬的戏曲声,这是我市各部门和社区民间社团精心准备的演出。一个小乐队、一帮爱戏的人,一个不大的舞台,将文化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使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市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打造了“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训”等一批富有石嘴山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特别是“广场文化艺术节”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1届,秉承着“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宗旨,每年参与演出的组织和单位达百余家,登台表演的群众上万人次,观众达30余万人次,已成为我市参与面最广、参与热情最高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并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项目类“群星奖”。

  如今,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的生动画面比比皆是。一场场百姓大舞台,让石嘴山的群众文化热了起来、火了起来,实现聚人气增活力促开放的多赢之势,营造了“值得来”“不想走”的美好氛围。

  的确,石嘴山变绿了,变美了,变热闹了。每一个石嘴山人,每一个到过石嘴山的人,都会由衷赞叹。

  感受社区文化味的不只是年轻人。

  “以前就连起码的活动场地也难找,哪能想到跳芭蕾。现在,我们不仅有专门的舞蹈室,还有专业的舞蹈老师。”50多岁的丁俊梅高兴地说,她所在的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致力打造“多彩文化”,不断完善的活动场地和文化设施让群众娱乐有场所、水平能提高。

  据了解,为让辖区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工人街社区成立了铿锵玫瑰非洲鼓打击乐团、响扇太极班等,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训练指导,并组织群众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行文艺演出。截至目前,铿锵玫瑰非洲鼓打击乐团演出30余次,响扇太极班获得2018年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一等奖。

  为加大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力度,我市建立和完善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培训长效机制,以公共文化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用工企业为主体,开展面向特殊群体免费开放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舞蹈《串铃声声》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舞蹈门类“群星奖”、在全国第二届回族舞蹈展演中获表演一等奖;舞蹈《红舞鞋》获得全国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表演一等奖;《美丽沙湖我的家》《黄河流过我的家》等8首儿童原创歌曲在全国第六届少儿艺术节(上海)比赛中获金奖。

  如今,石嘴山“文化强市”的步伐已经迈开,在文化的支撑下,全市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石嘴山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化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在大武口区潮湖中庄子村落仁和巷陶瑞珍家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别小看了这些小葫芦,里面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大文章”。

  陶瑞珍是中国妇女手工协会会员、石嘴山市瑞宝工艺葫芦合作社理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烙刻画(葫芦刻画)传承人。21世纪初,陶瑞珍秉承陶氏家族遗风,刻苦钻研葫芦烙画工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形成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所雕作品先后荣获西北地区非遗金奖和全国非遗作品金奖。她应邀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展会,作品深受欢迎并被收藏,《平安吉祥》等作品被镇北堡影视城博物馆收藏,作品《三阳开泰》在海峡两岸博览会获铜奖,成为石嘴山市乃至宁夏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她也被誉为“最具市场升值潜力的艺术家”。

  剪纸非遗传人鲁卫东带着自己一生所学进学校、进社区,广泛推介非遗剪纸知识、展示剪纸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一个个技艺精湛的传统文化产品,是石嘴山非遗人努力坚守的一个个缩影。

  为了传承文脉,留住城市的记忆,我市多措并举,从2015年开始,连续开展“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走进古建筑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非遗知识广泛传播,受到一致好评。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自治区级项目14个,市级项目36个,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名。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创、非遗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气质”。重新调整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规划编制,重点建设汉唐九街“煤城·记忆”文创产业特色街等在建、已建项目,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为文化旅游产品搭建了展览展示平台。

  众所周知,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价值依托和力量源泉。只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秉承这一理念,我市积极推进银川都市圈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围绕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产业化开发,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引导文化要素合理配置,努力构建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同时,我市紧紧依托中央和自治区及我市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要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主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对接沟通联系。鼓励我市文化企业、非遗项目“走出去”,每年组织葫芦烫画、泥哇呜、沙湖刺绣等企业参展深圳国际文博会,带动提升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石嘴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动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发芽成长,伸展它造福民众的枝干,开花结果。

  在石嘴山,一砖一瓦都打上了“石嘴山烙印”、一景一园都讲述着“石嘴山故事”、一街一巷都凸显出“石嘴山特色”。当下,石嘴山正以文化塑形、文化惠民、文脉相承,昂扬起石嘴山的“精气神”,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向前!(记者 狄彦冬 乔安夏 /文 刘宵华 /图

【编辑】:任爱中
【责任编辑】:任爱中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