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大武口区星海镇星海村的粉条加工厂就热闹了起来。
机器声隆隆,几名工人在热气笼罩的厂房里各自忙碌。有的在打芡,有的往漏条机放凝固的淀粉,有的在给粉条“冲凉”,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车间外,一排排悬挂着的洋芋粉条,晶莹剔透,散发出新鲜特有的清香。
这是星海村粉条加工厂日常的繁忙景象。
“从洋芋变成粉条,需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说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复杂。”58岁的朱岁报是厂里的技术指导,说起制作粉条如数家珍。
“过去,村民除了种地和农闲时外出打工收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上也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现在有了粉条厂,大伙儿的好日子有奔头了。”星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振锋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从0到1、再从1到100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谢振锋琢磨着,村上的村民大都从固原市隆德县移民过来。原来每年过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做洋芋粉条,还会多做些送给亲朋好友。那么,村里的妇女都会做粉条,何不利用这一优势办个粉条加工厂呢?
为此,谢振锋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商讨、研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谢振锋就与几个村民代表开始做前期调研。在隆德县考察时,全自动化的洋芋粉条生产线让大家大开眼界,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添加剂,粉条质量有保障。谢振锋当即认定加工洋芋粉条,就是一把解决村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
在星海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立项申请、可行性报告、运行机制等如期开展,宁夏星海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也应运而生。找资金、建厂房、买原材料、招工人……办厂期间,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困难,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11月24日,是村民们无比激动的一天。这天是粉条加工厂第一天生产粉条的日子。粉条刚出锅,谢振锋就拍照发到了朋友圈。果然,带着农家气息的美食吸引了很多人,不断有人向他订购粉条。“好的土豆粉条晶莹剔透,煮出来爽滑鲜美,口感筋道,呈现自然的颜色。”谢振锋说,为保证土豆粉条的品质,直接选择固原优质土豆淀粉为原材料,再通过和面、沸水漏条、自然晾晒、打捆包装等工序加工而成。
“我们粉条的零售价是26元/公斤,目前已经收入8000元,如果把从固原进来的30吨洋芋淀粉全部加工成粉条,销售后除去成本,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谢振锋说。
粉条厂的建成投产实现了星海村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随着粉条厂逐步迈上正轨,村民致富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粉条厂开工大半个月,朱岁报悄悄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他在粉条厂干活,每月的工资是3500元,到过年就能挣到近8000元。
“原来在外打零工,一到冬天就没活干了。现在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还有稳定的收入。”说到这,朱岁报满面笑容。
“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还能照看家。”从筹备到粉条厂的建成,村民杜中宁一直参与,她很看好粉条厂的未来。“村里建起了粉条厂,粉条有销路,我们的日子也会慢慢好起来的。”杜中宁说。
这段时间,谢振锋格外地忙碌,工作之余不是在销售村里的粉条,就是开着车赶去送粉条的路上。“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要看重以后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技术和理念,与时俱进,争取将村里的粉条做成品牌。”谢振锋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李薇 藏伟 狄彦冬 实习生 黄佩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