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德村的赵淑梅老人(右一)和老伴郑耀明一起学习直播,把家乡农特产品推销出去。贾丽 摄
“弘德村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好风光,到处是枸杞,遍地是葡萄……”“如今的弘德村,与往年不一样,不呀一样,柏油马路宽又宽,再不是旧模样,再不是旧模样啊……”如今,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传唱着这样一首改编歌曲《弘德村好地方》,朗朗上口的歌词中,描述了弘德村近一年来的变化,和老百姓对“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赞颂。
6月29日,记者来到弘德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移民新居旧貌换新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移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在悄悄实现,他们也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好日子真的在后头!”
只要肯吃苦生活总会甜
当天,弘德村村民郑环环家的小院里,盛开的鲜花将小院点缀的格外有生机。“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我也有闲时间在院子种些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郑环环笑着说。
今年38岁的郑环环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儿子高三已经毕业,女儿上高一。在郑环环家的墙壁上,一张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上放着几张全家人的照片,照片里,一家四口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十字绣的下面,则贴着十多张女儿的奖状,这也是郑环环觉得最骄傲的事。“知识改变命运,今后的生活,得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郑环环总是这样教导女儿马金莲。而争气的女儿,也没有让郑环环失望。
搬迁到弘德村后,郑环环和丈夫两人靠着打工维持生活,2016年,因为两个孩子都还年幼,村上将她家列入建档立卡户,2018年,郑环环和丈夫经过努力工作,实现了脱贫摘帽,并且用攒下的积蓄盖了两间新房。如今,郑环环在离家不远处的园区上班,因为她精明能干,公司将她从原来的库管晋升为车间主任加库管,月工资也有了大幅提高。郑环环说:“以前老公挣点钱回来,舍不得花,就想着赶紧买点化肥,把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照顾好,让孩子们不饿肚子,现在自己也挣钱,还能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村子大变样致富信心足
站在弘德村的巷道望去,每家每户新修的围墙整齐划一,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新装的大门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最近这门前的路也重新修了,树也种了很多,家家户户的围墙和大门也都换新了,咱弘德村的环境真是大变样啊……”该村村民王银强说。
和同村的刘克瑞一样,王银强也搬迁自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刚搬来的时候,只有几间移民房和几亩地,树很少,也没有水冲厕所。”回忆起刚搬到弘德村的时候,王银强说:“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多了,刘克瑞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得那么好,我也要像他一样,把日子过到前面才行。”为了生活,王银强将分到的5亩地流转出去,两口子到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2016年,王银强被列入建档立卡户后,在政府对养殖户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入股村里的养牛合作社,每年都能拿到分红。
2018年,王银强家脱贫摘帽。脱贫后的王银强回过老家,整村搬迁后,原村子进行集中连片生态恢复,栽上了树,村子已是山清水秀的模样。9年的光景,弘德村也已经成了王银强的第二故乡。如今,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王银强通过就近务工、土地流转和养牛脱了贫,一家人吃穿不用愁、上学看病有保障,房子更敞亮,精气神更饱满。“这两年生活好多了,就近打工能挣钱,入股合作社能分红,道路宽了,村子绿了,冲水厕所也通上了,比老家的生活好太多了。”王银强说,生活有希望有奔头,老百姓有底气有干劲,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唱歌跳舞做直播老年人有了新生活
在弘德扶贫车间电商中心里,伴着欢快的红歌,老人们各个精神抖擞,跳着欢快的舞蹈。领舞的老年人叫赵淑梅,今年55岁,她和老伴郑耀明以前都是车间工人。如今,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电商中心的“网红”,不仅唱歌、跳舞、拍视频,还会直播带货。
今年年初,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帮助低收入人口致富,弘德扶贫车间新建电商中心,把一些能歌善舞、爱说爱笑的老人聚集起来,采取一名大学生带几位老人的方式,通过拍视频、做直播,推介红寺堡的特色农产品。弘德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玲说:“除了每天固定的30元工资,我们通过直播带货产生利润,按照卖货的利润,给老人们发绩效工资。”
目前,弘德村共有十几名老人参与电商直播,年纪最大的宋莲老人已经78岁,老伴牛玉花今年77岁。之前,他们也是从事纸箱包装,做梦都想不到会成为“网红”。2012年8月8日,宋莲和老伴坐上了从张易镇到弘德村的大巴,他们只是简单地收拾了锅碗瓢盆和衣服、被褥,就在弘德村安了家。宋莲说:“老家山大沟深,吃水没水,走哪里都不方便,一听说要搬迁出来,我高兴得几天没睡着。”
来到弘德村后,因为老两口上了年纪,想要出去打工却没人愿意接受他们,只能靠着孩子给的生活费过日子。3年前,村上的扶贫车间招收老年人,老两口第一个报名,一个月能挣几百元。今年,车间有了电商中心,老两口又加入了唱歌、跳舞的队伍。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初心使命
在扶贫车间的电商中心里还有一个地方叫作“懿方讲堂”。徐玲说,电商中心开设“懿方讲堂”,是希望能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和红寺堡故事,也想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红寺堡。
“建立电商中心,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把这里的一切传递到宁夏,甚至是中国的每个角落。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对于未来虽然未知,但是徐玲却充满信心,徐玲说:“今后,我也会走出车间,到学校、到田间,给大家讲红寺堡代表性人物的励志故事,做好‘两红故事’的传递者。”
(记者 贾丽 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