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通区第七小学教学楼中的共享书廊内,学生们正在阅读书籍(摄于9月13日)。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靓丽吴忠,欢乐祥和。吴忠大地处处奏响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和谐乐章。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吴忠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美丽画卷。
守好生命线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这里,各族群众同住一个村、一栋楼,孩子同上一所学校、同住一个宿舍。无论是在红彤彤的枸杞地里,还是在热火朝天的节庆活动中,各族群众相邻而居、守望相助,彼此亲如一家。
“邻居好,赛金宝。”这句话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已经时隔一年多,但退休多年的回族老人铁占明再次回忆起6月8日那一幕时,眼里依然闪着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咱家门口,拉的家常话句句暖人心。他对大伙儿说,金花园社区各民族之间和睦的关系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总书记的嘱托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是单元楼里孩子们的“爷爷”,谁家父母上班不能按时到学校接孩子放学,只要打一通电话,铁占明就会把孩子接到家里,陪孩子玩、辅导孩子做作业,遇到孩子闹脾气了,他还会买零食哄孩子开心。几十年来,铁占明早把街坊四邻当成了一家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邻居们送来的牛奶、水果能堆满桌子。”
党员王兰花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组织社区居民成立“兰花志愿者之家”,带领各族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照顾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贫困户,将团结互助的意识根植在每位居民心间。这些年,在王兰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团结互助的队伍中,为社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金花园社区里一个个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故事,是我市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缩影。
9月8日,在同心县锦城家苑小区,维吾尔族居民马翠霞迎来了她的回族好友康玲。虽然,两人民族不同,但是因年纪相仿、兴趣相投,总有说不完的话。提及邻里之间的关系,马翠霞说:“在我们这里,从来不分民族。大家相互关爱,亲如一家人。”
民族团结之花需要时时浇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市将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思路融入学校、乡村、社区创建的各个领域,积极引导和促进各族群众同村共庄、相邻共居,学生同班共校。制订量化测评体系,建立动态管理体系,提炼典型经验和案例,拓展创建工作深度和广度。全市33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268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校园里融汇民族大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吴忠市不遗余力地从娃娃抓起。
9月13日,走进利通区第七小学,该校利用教室外墙及走廊打造了“中国梦”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知识供孩子们学习。
在位于学校北侧的主题文化墙上,“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内容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教学楼的共享书廊内,民族团结教育专柜配备民族团结连环画、口袋书等书籍,成为拓宽各族学生相亲相爱心灵的河床和浸润团结文化的土壤。在深入开展民族认知教育活动中,该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通过召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利通区第七小学是全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为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课堂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赏鉴、党史知识竞猜、主题班队会课通俗易懂、入脑入心;课堂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让根植于学生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
该校校长李欣芳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党支部为统领,三个功能党小组为先锋力量,带动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融合运行模式,有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李欣芳说:“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培植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通过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党颂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和情怀。”
青铜峡市第四中学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学、融入课堂,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利通区第十一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让各民族孩子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把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认同中华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心、伴随成长……我市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十进”活动,持续深化民族法治、民族认知、民族平等、民族互信、民族互助“五项特色教育”,“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扎实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开展宣讲210场次,受众人数5.2万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吴忠大地上,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攻坚克难的动人事例比比皆是;经济发展中相互帮衬、和谐发展、互相支持已经化作各民族团结奋进、相互激励、无坚不摧的精神动力,演绎出无数动人故事。
9月13日,在同心县石狮开发区麻圪塔村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村民周颜梅正在采摘毛豆。她说:“自从这个基地建立后,靠采摘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还有很多人开始养殖杜泊羊,大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
在麻圪塔村,和周颜梅一样,靠采摘增收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麻圪塔村建立了2000亩的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种植枸杞1800余亩,发展态势良好,期间还穿插种植毛豆和辣椒。
9月12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的王牌鲜果宁夏基地,一颗颗小番茄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包装、运输,红灿灿的番茄映衬着村民嘴角的笑容,是村庄初秋里一幅祥和的画卷。
站在基地的采摘区,看着忙忙碌碌的务工人员,王牌鲜果宁夏基地负责人隋景华心中燃烧着希望之火,他决心带领更多的群众从事小番茄种植产业,让小番茄真正成为红川村群众的致富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谐发展、企业民族团结互助共赢等“十大工程”,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2021年上半年,全市奶牛、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27.4万头、28万头、296万只,黄花菜、酿酒葡萄、枸杞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27.1万亩、10.9万亩。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5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居全区第一。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2021年,吴忠市在全区乃至全国率先出台《吴忠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动规划》,实施政治引领强化、教育引导提升、优秀文化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动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八大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忠市将持续深入实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八大行动”,全面深入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 丁宝萍 金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