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塬是同心县张家塬乡的一个村,位于大山高处的塬上。
这里与甘肃环县相邻,距离同心县城86公里。村子偏远不说,入村硬化路也没修成,一路颠簸得厉害,却还是挡不住人们向往的脚步。
今年,汪家塬村被打造为吴忠市“三同”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有101名干部来到这里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村子还向全区中小学生开放,他们在周末假期纷纷进村体验生活,汲取拼搏学习的精神力量。
汪家塬,不简单。“别的先不说,汪家塬常住人口1949人,从这里走出来了中科院院士张锦,还走出了17名博士、28名硕士研究生,大中专学生近千人,有‘文化教育第一村’的名声。”汪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说,村里保留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成风化人。
说话间,张树森把记者带入汪家塬村史馆,这是在村剧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中间是剧台和坐席,周边被开辟为展区。在这里,展示着红军西征送给当地老乡的茶缸、银牙签等实物。1936年6月,西征红军进入宁夏的第一个村就是汪家塬,彭德怀曾一度将西方野战军总指挥部设在这里。红色展区对面是一溜泥塑作品,生动展示着娶媳妇、打胡基、拉洋芋这些昔日农耕生活场景。剧院一角是书画展室,是本村乡贤们的作品。一幅篆书作品,通篇只有一个“寿”字,就用数十种写法书就,风格各异。
汪家塬村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村里文化氛围浓厚。过去,村里成立有秦腔剧团,走南闯北去演出,最远还到过陕西。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户口簿等泛黄的原始资料,还编纂出版了《汪家塬村志》,教育后辈人牢记自己的根和魂。2015年,汪家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汪家塬村有“三多”:砖匠多、司机多、大学生多。汪家塬人好学上进,在学校专心学知识,进社会努力学手艺。张树森说,就拿有手艺的砖匠说吧,一天能赚300元,是普通小工的一倍。2020年,汪家塬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石家庄是汪家塬四个自然村之一,全村人口最多时也只有七八十户人,然而这里却走出多个千万身家的企业老板,至于其他收入不菲的工商业者更多,他们在银川经营各种生意。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是最早一批走出大山的创业者,进城创下一番事业。
现居银川的石家庄籍退休干部董大忠观察分析说,家乡人有知识又肯学习,头脑活络,山大沟深也禁锢不住他们的思想。他们不在意国家发多少救济款,总琢磨怎么靠头脑赚上钱。“与其花一天功夫朝国家要钱,不如到附近集上赚钱来得稳当、挣得踏实。”董大忠说,崇文重教带来的思想解放,是石家庄人和一沟之隔的外村人最大不同,导致沟两边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际遇。
知识改变命运,汪家塬给予了生动的实践注脚。董大忠说,走出大山的汪家塬人收入总和要比整个张家塬乡现居民收入总和都要多。“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对比。”
眼下,张树森正在筹建新的村史馆,要将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重新布展,激励乡亲们争取更大光荣。
在张家塬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张树森又向走南闯北的汪家塬人发出中秋节邀请,让他们在这个团圆的时节荣归故里话桑梓,献身说法激励村中后辈人。(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文 实习生 彭斌 视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