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午,吴忠市组织的央地媒体“高质量发展·绿色吴忠”调研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
站在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的瞭望台上,环顾四周,一排排红梅杏树迎风而立,红的、黄的杏树叶把荒漠装点得如同“花果山”,瞭望台周边大片还在盛开的格桑花,更是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大水坑镇副书记、镇长官永刚介绍,眼前的“花果山”二十年前还是黄沙漫漫。再等两年,漫山遍野的红梅杏树进入盛果期,一条以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为核心、辐射盐池县南部区域,集生态保护、绿色景观、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多功能于一体的经果林“生态长廊”将美不胜收。
大水坑镇地处盐池县南部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衔接处,境内石油、石膏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曾作为宁夏石油勘探开采的主战场之一,为石油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历史上的大水坑镇,除了有石油开发的壮丽篇章,也能从影像资料中看到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十分严重。
大水坑镇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是吴忠市治沙防沙的主阵地。
近年来,大水坑镇立足盐池县中部水源涵养区向南部水土流失治理区过渡的生态区位,按照大规模国土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经济一体部署,拓展“面线园”分类建设思路,“建管治用”相结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从“企地共赢”切入推动生态建设,依托山林权改革大力实施“以地换林”,探索通过“群众出地+企业出资+政府项目”建设模式,一体布局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先后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捐资造林等方式投资造林3200亩。
2022年,该镇在原先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荒地上种下了3000亩、7万多株红梅杏树,并充分利用镇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建成一条人工小河,让杏树苗有水浇灌,确保了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今年夏秋时节,这里绿树红杏、粼粼碧波遥相呼应,还吸引了众多村民们打卡拍照,成了大水坑镇周边石油企业职工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官永刚说,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的治理目标“路旁有树荫、沙塬花果香、满目葱郁绿”渐显雏形,预计到2025年,双梁井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文旅+采摘1+1>2”复合效益全面凸显,可实现年增收300多万元。
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综合生态示范区生机盎然。(摄于2023年7月)
记者手记:
说实话,在下车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大片荒漠上栽植的红梅杏树了。漫山遍野的红叶,看得人赏心悦目。下车后,一片正在盛开的格桑花,粉的、紫的、白的花朵,煞是鲜艳。采访团的几名记者已经拿出手机拍摄鲜花芳姿。
听着大水坑镇领导介绍这些年的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组合拳”,我们感受到乡镇基层干部群众对生态建设的辛苦付出,同时也为他们积极探索出的荒漠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模式极为赞叹,深入到田间地头,才真切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
再看昔日脏乱差的荒漠化土地,如今变得树绿花红,有水有鸟,不光生态环境改观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随之提升,经果林促进农民增收,各类企业来安家置业,美丽的自然风景又给周边企业职工、农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真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记者 马宏萍 冯荣 洪蓉 何欣 见习记者 王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