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漫步在同心县人工湿地公园的人行步道上,步道两侧种植的黄菖蒲已进入收割季。前来游玩的居民或拍照留念、或嬉戏玩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这里经过生态改善后风景好多了,空气清新,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家住同心县城的锁国兰说。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脚踩上去跟泡沫一样。如何让千百年来形成的盐碱地生出绿意,这道“难题”始终牵动着同心县的发展,也阻碍着人民的幸福生活。2018年,同心县通过搬迁升级城内污水处理厂、打造人工湿地的方法“破题”。随着人工湿地项目建成投用,湿地出水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设计标准(Ⅳ类),项目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河流水体水质,逐步恢复了受损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目前,同心县人工湿地已运行了4年时间,日净化水量达到1.2万立方米。市生态环境局同心分局副局长马艳琴说:“湿地对同心县新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出来的污水进行深度降解和净化,既‘呵护’了一旁的清水河,还做到了‘一水五用’,回水利用率达到100%。”
再生水的有效利用让原本缺水的同心县水活了、民富了、城美了,旱塬大地因水而活。近年来,该县以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里的水”为主线,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以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功能为主,兼顾绿色景观提升功能,在为中水回用提供更优质的水资源的同时,为同心县城镇水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记者 丁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