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乡村振兴
同心:乡村振兴,“牛气”十足
2023-11-03 12:51:17   
2023-11-03 12:51:1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金秋时节,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处处涌动着肉牛产业发展热潮。走进三山井村万头肉牛养殖场,远远便听到“哞哞”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或嚼食草料、或闭目养神,牛场饲养员在一旁配料、拌料、添料加草,忙得乐在其中。2022年9月,同心县按照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要求,立足县情、精心谋划、真抓实干,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联合三山井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成立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切实增加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

  引进“牛”团队

  2022年以来,同心县下马关镇党委按照关于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要求,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肉牛的技术力量和专业优势,扎实开展技术对接、服务保障、人才培育、产业提升等工作,为肉牛产业培育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聚焦本地肉牛品种单一、饲草料开发不足、种养人才短缺等难题,在精准上下功夫,引进团队力量持续“输血”;精准对接技术需求,突出“靶向发力”,详细梳理肉牛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技术瓶颈,联络3家本地企业、15家种养合作社主动对接团队专家,有效解决了优质肉牛品种改良、青贮和谷子副产物饲料化、母牛扩繁增量等技术问题,实现了日常问题技术人员协办、专业问题部门承办、疑难问题专家合办;精准提供技术支持,配合19名肉牛产业组专家和3名谷子产业组专家团队4次集中到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等工作,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5项,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式帮扶”,肉牛产业组精准开展饲料配方、高效繁育、疾病诊疗、粪污利用等多项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基础母牛高效繁育示范基地,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助力养殖场养殖水平提升。

  筑牢“牛”堡垒

  同心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做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章,把肉牛养殖产业作为产业发展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结推广“党建联盟、跨村联建”的产业发展机制,实行“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整合下马关镇三山井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在购牛、饲养管理、出售等环节全程共享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的合力,实现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行“阵地联建”举措,汇聚链上党建合力,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示范点打造等措施,建强企业党组织阵地,促进党支部在企业建设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共赢局面。同时,深化“两个带头人”工程,计划培养培育致富带头人30人,推进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持续增强,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构建“牛”局面

  2022年同心县先后3次组织三山井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会,整合田园、新园、平远等7个移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3432万元,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养殖模式从小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实现人畜分离,营造“家家有牛养,户户不见牛”的托管代养良好氛围,为全镇养牛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所有养殖设施设备均达到肉牛养殖标准。公司占地面积1216.13亩,分为办公区和养殖区,办公设施齐全;养殖区现有养殖圈棚33座,饲草料棚4间,氨化池2个,全自动立体式消毒间1处,饲料精配机械设备1套,饲草料配比日料机配套机械设备1套,10万方蓄水池1座,现有肉牛存栏2346头。完成原有27座圈棚改造、青贮池建设、水电改造、垃圾清理、外墙护栏等所有改建任务,已储备青贮、干草等饲草料1.46万吨。

  “将7个移民村的壮大村集体资金捆绑起来在这里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的务工,还能更好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养殖2600多头牛,我们计划在2023年底让养殖数量接近5000头,出栏1300头”三山井村党总支书记周长安说。

  拉动“牛”经济

  今年年初,成立宁夏同心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将原宁夏德泽黑毛驴繁育基地改造为同心县下马关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鼓励带动42户脱贫户及监测户通过认购肉牛等方式,积极参与肉牛养殖产业,让群众过上“牛”日子。目前,养殖场共吸纳周边群众17人在这里务工,工资3000-5000元每月。为解决务工群众的饮食问题,养殖场还成立了职工灶,这也让村民乔学萍的厨艺有了用武之地,在这里做饭,既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方便了她照顾家里的孩子。“我们村上把牛场建起来以后,我就在这里干活,这里离家也近,每天就是给牛喂料、添草。一个月工资是5000块钱,比在外面打零工收入好一点,离家也比较近,家里有啥事也方便照看。”三山井村村民殷正山就是联农带农新路径上的另一位受益人。

  培养“牛”人才

  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三山井村肉牛养殖场建设以来,先后开展肉牛养殖专题培训3期,广泛培育乡村“土专家”“牛事通”,打造一批懂养牛、会养牛、善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提供有效技术保障,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实现群众增收。同时,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帮带,持续激发人才“造血”能力。“双向组团”抓培训,实施肉牛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人员到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参加肉牛繁育技术培训,组织全镇45名种植大户全程参与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配料、兽医、机械操作等本土专家;“师傅带徒”育人才,采取“专题技术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依托11个养殖基地和2个养殖示范村带动效应,遴选15名具有培养潜力的本地“能手”与帮扶专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N”跟师培养机制。建成3个科技示范点,培育26户科技示范户,线上线下培训养殖能手、种植大户600余人次,形成专家带人才的良性循环;“抱团发展”促创新,指导开展党建共同体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联合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45户脱贫户参与抱团发展,成立联合养殖公司统一购买品种、协调融资、防疫防治、饲草料供应和开拓市场,建立全县肉牛养殖和良种繁育“高地”。

  如今,同心县依托肉牛养殖优势,在养牛模式、产业规划及市场品牌等践行新理念,开创新思路。下一步,同心县将不断建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心打造肉牛养殖专业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全镇肉牛养殖扩容增量,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牛劲”,带领群众“犇”向幸福美满生活,在罗山东麓走出一条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