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吴忠产业
红寺堡区:生态移民新城的“紫色名片”
2022-05-11 10:22:08   
2022-05-11 10:22:08    来源:吴忠日报

  红寺堡酒庄位于红寺堡区城北,于2014年成立,是一家以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及旅游观光、世界葡萄酒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开发公司(4月27日摄)。

  4月27日,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网红达人”王航弟正在直播推介红寺堡葡萄酒。

  4月27日,吴忠市红寺堡区的青云湖畔柳绿花红,湖面波光粼粼,时而有飞鸟从头顶掠过,从湖面上高飞远去。青云湖对面,绿树掩映中,宁夏移民博物馆清晰可见,红寺堡区宽阔的街道和川流的车辆,让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在红寺堡区驻站的记者感叹:“红寺堡真是天天在变样,绿化的成果最明显,当之无愧是座生态移民新城。”

  在宁夏的版图上仅是小小一块的红寺堡区,目前却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自1999年开发建设以来,已陆续从宁夏南部山区的8个县移民搬迁23万群众来此安家置业。

  二十五载,栉风沐雨,励精图治。红寺堡区从移民之初的戈壁荒滩,凭借国家扶贫政策和移民区干部群众的踏实拓荒建设,蜕变成今天风光旖旎的移民新城。

  而让这座移民新城焕发勃勃生机、日益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当数她递出去的“紫色名片”——

  酿酒葡萄铺就移民新城“生态绿”

  4月27日,在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办公室,我们看到了“红寺堡葡萄种植园分布图”,上面详细规划到2035年,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种植情况。

  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办主任张本健介绍,红寺堡区自2007年开始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以来,现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8万亩、有葡萄酒企业33家,已建成投产酒庄28家,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达7亿元。“十四五”期间,红寺堡区规划沿着罗山脚下的生态修复区域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到2035年,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31万余亩,葡萄酒年产值也将实现翻三番,从如今每年的7亿元增至20多亿元。“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红寺堡区的葡萄酒当真可以‘当惊世界殊’了。”张本健笑着说。

  今年56岁的刘建华是宁夏海原人,2010年,红寺堡区从宁夏玉泉营农场聘请他来担纲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工程师。“红寺堡区具有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资源优势,我也喜欢在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巡游’。”刘建华说。

  红寺堡区位于罗山、牛首山、烟筒山三山之间,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土壤富硒且通水透气性能好,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发育。”刘建华说,这些年,红寺堡区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数量达13个,累计培育形成了千红裕、戈蕊红、罗山等40多个葡萄酒品牌。2021年,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带动参与农户2300余户,年解决就业劳动力56万余人次,务工创收5600万元以上。

  在红寺堡区各大酒庄的宣传册中有这样一段话:2011年,红寺堡产区被纳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并被世界OIV组织评为宁夏优质酿酒葡萄明星产区;2015年荣获“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称号;2017年荣获“世界独一无二优质、有机、荒漠产区”称号。   

  目光再次转回《红寺堡葡萄种植园分布图》,我们知道了,那一块块深绿、浅绿的标识,是这块在历史的时空里曾被遗忘的戈壁荒滩铺就的“人工绿洲”,她与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互辉映,让红寺堡区——这座移民新城披上生态绿装,自信地递出“紫色名片”。

  2007年,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红寺堡区依托地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产区的地理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

  中圈塘村:改变从一颗葡萄开始

  四月的风,裹着丝丝细雨,让气温骤降。然而在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最早的地方——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我们看到的是大片酿酒葡萄已经展藤吐翠。

  从15年前种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条链,葡萄产业在中圈塘村——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改变了罗山脚下许许多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从红寺堡区城区驱车行至红寺堡镇中圈塘村只需6公里,快驶入该村时,公路一侧的葡萄园,一眼望不到边,齐齐向远方延伸而去。另一侧则是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带,美丽漂亮的庭院……处处呈现乡村美景,惹人驻足观赏。

  “搬迁之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把养羊作为营生,一家人只能勉强生存。”中圈塘村党支部书记蔡立德回忆,搬迁之初,他和乡亲们依靠种玉米、挖甘草维持生活,辛苦一年下来,收入仅够填饱肚子。

  2003年,在政府统一组织下,蔡立德一家从吴忠市同心县新庄集乡关口村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2007年,全村响应红寺堡区号召,开启种植酿酒葡萄之路,自此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如今,这个坐落在美丽罗山脚下的小村子,因葡萄而被区内外知晓。

  自从种上酿酒葡萄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年73岁的吴凤玲说,看,这才搬来几年,这里绿成啥样了,以前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没有,走哪儿都“烧”眼睛。

  “种一年酿酒葡萄的效益比种四年的玉米多,三四亩玉米的产值还没有一亩酿酒葡萄的产值高。咱们能有现在的好日子,都是沾了种酿酒葡萄的光。”今年58岁的蔡立德笑着说。

  “大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刚来这个地方,放眼望去尽是荒滩,草都不好好长,成为宁夏葡萄酒的主要产区,这是当时我们想都想不到的事。”蔡立德说。

  望着一株株酿酒葡萄长出青翠欲滴的新叶,蔡立德回忆,2006年,他和乔文生几个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酿酒葡萄,成为村子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随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全村人都跟着种酿酒葡萄,收成逐年提升,一年种酿酒葡萄的收成顶他们过去几十年的收入。

  之后的日子,靠着能吃苦、肯钻研,还有一份“把日子过好”的朴素心愿,他们很快在酿酒葡萄种植方面“上了道儿”。

  “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刚开始种时心里确实没底。过去在老家,葡萄见都很少见,更别说吃葡萄、种葡萄了,但看到政府派了技术员到田里指导,还免费为我们提供架杆和架丝,给我们生活补贴,顾虑渐渐就被打消了。”乔文生说。

  好葡萄带来好收成,好收成兑现好生活。中圈塘村有近万亩土地,其中种植酿酒葡萄8400亩,农户家庭收入60%来自酿酒葡萄种植。2017年,中圈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过万元,并集体脱贫。

  “以前出门拖拉机开哪儿一路深沟,现在走哪儿路都平整。”吴凤玲激动地说。

  “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对产业发展信心更足了。”蔡立德说,近年来,中圈塘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酿酒葡萄为主,轮作其他经济作物,地不闲,就能多赚点钱。

  “今年我们争取了新的项目,准备种植100亩甘草、100亩黄芪,让土地‘生金’,引领更多村民就地创业,让乡亲们腰包里都有钱,过上幸福的生活。”蔡立德说。

  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富足。一颗颗小小的葡萄改变了中圈塘村移民群众的生活,也打开了他们连接外面世界的窗子。在这里,村民们的小日子就像紫红的葡萄美酒一样,芳香四溢。

  培育电商队伍、打造公共品牌,红寺堡区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葡萄酒销售“双翼”——

  把“紫色名片”递向八方

  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年近40岁的王航弟是乡里村邻都熟知的“网络达人”,她不仅是村里的枸杞种植能手,更通过直播带货,把红寺堡区的枸杞和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4月28日,刚从枸杞地里回来的王航弟和丈夫石银宝两人忙着给顾客包装八宝茶,夫妻两人配合默契,手法熟练,不一会儿,一箱八宝茶便全部被打包好。

  忙完手头的活儿,王航弟打开手机开始直播,给网友们介绍起红寺堡区农业产品。“这款‘中圈塘’的葡萄酒是我们今年过年期间热销的一款葡萄酒,它来自红寺堡区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酿酒葡萄种植村。红寺堡的酿酒葡萄没有污染,地理位置又好,酿出的葡萄酒口感也好,大家可以购买一些进行品尝。”镜头前,王航弟自信的笑容和耐心的讲解,让人觉得熟悉又亲切。

  这些年,王航弟通过电商,销售自家种植的枸杞,还代卖黄花菜、葡萄酒等红寺堡区特色农产品。去年冬天,王航弟从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农户手里购得一批“中圈塘”葡萄酒,一上架,就因为价格优、品质佳深得顾客青睐。王航弟说:“每年冬天,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外地的顾客都会选葡萄酒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所以葡萄酒销售量在那段时间是比较好的。”一个冬天,仅“中圈塘”一款酒,王航弟就销售了近百箱。

  曾经在纺织厂打工的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海小荣,如今摇身一变也成了弘德村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带货主播。今年春节,红寺堡区全民销售“中圈塘”葡萄酒,海小荣也加入其中。海小荣说:“以前想都没想过能做一名主播。现在当上主播,也有责任把家乡宣传好,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寺堡,了解红寺堡。”

  当下,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红寺堡葡萄酒销售暂时“遇冷”。

  红寺堡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红寺堡区葡萄酒协会副会长白军对目前的葡萄酒销售虽然忧心,但是没有失去信心。他说:“前进的路上会有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战胜疫情,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是能把红寺堡靓丽的‘紫色名片’打出去,把红寺堡葡萄酒销往世界,让葡萄酒产业成为红寺堡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葡萄美酒是酿造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红寺堡区的干部群众用一株株葡萄树苗、一瓶瓶荣获大奖的葡萄酒、一座座气派的列级酒庄,让红寺堡区的乡村振兴有抓手,让移民新城的“紫色名片”更有“含金量”。

  葡萄种植基地,大片的葡萄已经展藤吐翠(4月27日摄)。

  红寺堡区葡萄种植园分布图(4月27日摄)。

  红寺堡区青云湖一角(4月27日摄)。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家门口的“傲娇牛”(4月27日摄)。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4月27日摄)。

  红寺堡区青云湖畔廉政文化广场上,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4月27日摄)。

  (记者 马宏萍 贾丽 马一萍 何家元 邹丽 通讯员 王衍宙)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