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粮票
讲述人:李钟绪
我的红色记忆:我叫李钟绪,今年74岁了,我收藏着20世纪那个年代流通的粮票、布票、购货券等票证,时不时翻看着它们,当时的生活片段,时不时地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粮票是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经过40多年的使用,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新宠。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实行的票证种类有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李钟绪1971年在原吴忠市造纸厂工作,2007年退休,因个人爱好,收集了部分包括粮票在内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近日,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相关藏品。
李钟绪老人正在翻看收藏夹里的粮票。
“当时我国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轻工业产品并不富余,除了吃穿需要定期领用米票、面票、油票和布票等票证外,购买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电视机等工业用品,用的不是人民币而是票证,如粮票供应定量、定点、定销、定额,固定工种、奖励补助票证等,无票寸步难行,而现在有钱买啥有啥,该多幸福啊!”李钟绪手拿着票证收藏夹边看边说。
据了解,当时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类。食品类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肉票、各类蛋票、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
李钟绪说,票证的种类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为了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部分地方的商业局还设立票证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票证发放。“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想吃一次鱼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节。”
20世纪70年代,李钟绪在原单位工作,每月只有半斤食用油的配给,有了家庭以后,每个月省着吃也够了。“记忆最深的是,1976年,我和老伴结婚时需要两床棉被,但我们手里的布票和棉花票根本不够做这两床棉被用,好在当时厂里热心的师傅们知道了,就你凑一点、我凑一点,最后凑齐了两床棉被的布票和棉花票,至今这两床棉被仍在。”
现在的人们可以很自由地持币购买米面油等物品,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小小的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特殊记忆。(宁夏日报记者 周昕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