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道路两旁种了不少树木,嫩绿的树叶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7月12日记者在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纵横交错的村居巷道两旁看到,1年前种下的绿树已经长出了圆圆的伞盖,为出行的村民遮挡住些许炽热的阳光。
“你没见过,两三年前,这里光秃秃一片,就只有孤零零的房子。”说起往事,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彦海仍历历在目,改变发生于近两年,隆源村所在的贺兰县南梁台子管委会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不仅引导家家户户种树种花,还通过积分制、巷长制等创新举措,让村民都主动来打扫屋子、收拾院子、清理庄子,让人人都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积分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7月9日,南梁台子铁西村妇联主席杨青兰熟门熟路地将记者带到了村民杨志山家,在门口她便热情地介绍起来:“他家是自治区级的最美庭院,在咱们村那可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杨青兰口中的榜样,是一个被绿树鲜花围绕的美丽庭院,院墙上,绿植蜿蜒攀爬,层层掩映,让人一见顿感凉意。
轻轻推开院门,水泥铺就的院落干净整洁,木材和农用器具整齐地摆放在墙角,紧挨着工具房的就是一片小菜园,里面种满了各色叶菜,菜园的四周则摆满了鲜艳夺目的鲜花,很多品种,杨青兰甚至难辨其名。
在主人杨志山的邀请下,记者走进了这个人人称赞的村居,房子虽然是十余年前修建的,外墙有些许斑驳,但屋内四处整洁干净,现代家居一应俱全,与城里人居住的房子相比丝毫不差。
“我爱干净,每天上工前都要把家里打扫一遍,这样心里才舒服。”说起自己这个温馨的家,杨志山十分自豪,每个月村上的人居环境“红黑榜”,他都是“红榜”常客,“上了红榜,就能获得不少积分哩,用这个积分,能在咱们村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大家也更有动力了。”
杨青兰听着杨志山的介绍,心里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去年至今,大家变得越来越爱卫生了,毕竟上了黑榜,脸上不好看,所以我想以最美庭院、美丽庭院为基础,打造一条示范巷道,让这条巷道的几十户村民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以点带面,让全村家家户户都成为最美庭院。”
“巷长制”微管理带来新变化
李彦云今年60岁了,搬来南梁台子隆源村已经4年,亲眼见证了村子里一点一滴的变化,“刚搬来的时候,地都还是砂石路,车子一开过去,带起了漫天的灰尘,你看现在都是水泥路,四通八达,干净整齐。”
李彦云家外面是村里的一条主干道,道路两旁种了不少经果林木,嫩绿的树叶给人生机勃勃之感,道路串联起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被勤劳的村民开辟出了一小块“秘密基地”,但大家不种葱不种菜,反而种了许多鲜花和灌木,李彦云家门前就有几朵向日葵,颜色格外鲜亮。如今,这里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可摘果、冬可挡风。
“这么干净的村子,离不开咱们巷长的监督。”李彦云口中的“巷长”是去年底隆源村刚推行的创新做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巷道是基础,也是难点。隆源村整村有25条巷道,便根据村内巷道分布,推选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致富带头人、红白理事会成员和关心村庄建设的村民当巷长,25名巷长肩负了政策法规贯彻传达、群众诉求反映上传、环境卫生监督检查、邻里矛盾调处化解、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弱势群体关心帮扶等工作职责。
隆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彦海介绍,有了巷长们的监督,村民们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村上也建立起“巷长”评分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各巷工作情况和巷长作用发挥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确保信息公开、政策透明、管理民主。
2020年,隆源村在银川市人居环境综合评比中,获得全市80个示范类行政村第三名。在贺兰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评比中,获得全县64个行政村第一名。2020年12月份,该村也被自治区评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突出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南梁台子管委会党委书记马立坤做事雷厉风行,去年3月上任以来,他全面推行“支部吹哨,党员报到”制度,组织场村社三级干部每日深入铁东村、铁西村、隆源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村社干部的考核也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挂钩,采取“一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一月一评比”机制,紧盯难点查事、把握重点查人、疏通堵点查责,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强化反馈问题整改。马立坤介绍道:“按照前期制定的作战图,每项工作要列出进度表,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高标准实施,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南梁台子管委会管辖的铁东村、铁西村、隆源村中,隆源村被确定为示范类村庄,铁东村、铁西村被确定为提升类村庄。通过打造“一村一示范队、一队一示范巷、一巷一示范户”,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推进、整体提升,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今年以来,管委会已对村庄内外、巷道两侧、房前屋后的生活杂物、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累计清理各类垃圾2473.4吨、清理乱堆乱建108处、清理废弃房屋残垣断壁55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要突出即查即改,更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马立坤介绍,管委会去年至今在各村投放移动式垃圾桶900余个,聘请环卫保洁人员15人,建立生活垃圾“两次六分”“四级联动”“日产日清”等机制,每月清运垃圾1100余吨,让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