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银厦公司生产车间。
蓝宝石除了作为珠宝首饰和手表表面出现,很少有人知道,凭借着高硬度、耐磨性、高温稳定性等特点,蓝宝石在工业上也表现突出,堪称新材料领域的一匹“黑马”。近年来,一批批工业蓝宝石“巨头”及产业配套企业入驻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经开区”),为银川市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以园区为节点、以企业为支点、以项目为重点,一条“闪闪发光”的蓝宝石产业链,正闪烁着光芒,为“工业强市”产业注入强劲能量,让银川发展更加璀璨。
龙头企业“扎堆” 集聚效应凸显
2021年12月3日上午10时30分,在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深加工生产车间内,年产3500吨工业蓝宝石产品成功下线。当天,该公司年产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也同期落地银川经开区。这两个项目的下线和落地,再一次夯实了银川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在国内的地位,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稳步发展。
“现在144台300公斤级蓝宝石长晶炉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第一批产品已经全部出炉,不论是从晶体的纯度、位错密度,还是透过率等都表现良好,预计3月份可以增加到576台,年底将增加到1152台,那时候银川将是全球最大的蓝宝石生产基地。”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表示,企业一期计划投资23亿元,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项目达产后,可创造就业岗位500个,年产蓝宝石晶体3500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7亿元。
与此同时,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还将年产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落户银川经开区。项目分两期建设,约7.5万平方米厂房及辅助设施,主要生产6英寸及以上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晶片。其中一期投资33.6亿元,建成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约1000个,年产6英寸碳化硅晶片40万片,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
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加码
工业蓝宝石不同于大家印象里的天然蓝宝石,其优良的热属性、透过率和良好的电气性能、介电性能、防化学腐蚀,以及硬度高、耐磨、耐风蚀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LED衬底芯片和光学窗口,可谓是LED、消费电子、仪器仪表、民航界的“翘楚”。
“工业蓝宝石是一种新兴材料,但它已经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工业蓝宝石做LED衬底芯片,各方面性能都优于传统的白炽灯和节能灯,它的寿命平均能达到10万个小时,能耗是普通白炽灯的20%,20瓦能耗的亮度就可以达到白炽灯100瓦的亮度。”丁建亮介绍。
面对日益上涨的原料,企业不断通过提高智慧化程度、缩短生产周期等方式,抢占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做到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量产一代。
1月8日,记者走进宁夏鑫晶盛工业蓝宝石生产车间,除了整齐摆放的设备和机器的轰鸣声外,很少能见到工人,真正操纵设备的技术工程师正坐在办公室里,一抬手便可以远程控制144台长晶炉。
生产蓝宝石原料,关键靠“长晶技术”——通过长晶炉人工合成蓝宝石,自主研发的长晶技术正是鑫晶盛蓝宝石项目含金量所在。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长晶设备及控制系统,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能耗指标更比同类机型大幅降低,并仍在不断优化,其长晶技术,无论是能耗水平、单机产出水平,还是优良率和利用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蓝宝石衬底以其特殊的优势后发制人,银川经开区另一家蓝宝石生产企业也迅速抢占了中高端LED芯片的市场。“随着400公斤级晶体的量产,晶体的尺寸可以生产出2英寸~6英寸的组合晶棒,晶棒利用率提升了10%左右,客户的综合成本降低了,我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到了保证,同时,天通银厦还将掏棒、衬底产业进行了延伸,实现了蓝宝石晶体材料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天通银厦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年底,公司又研制出720公斤级的晶体,主要应用于超大直径蓝宝石窗口片,可以满足国内定制化需求。”天通银厦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公司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治区隐形冠军企业”“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营商环境助力“最后一公里”
“蓝宝石行业升级换代非常块,从最初的30公斤级到750公斤级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经过多年的洗牌,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逐渐退出行业,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再加上新技术和智能化的‘加持’,让工业蓝宝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丁建亮说,这便有了落地银川之后的“故事”。
“过去,我们听友商说银川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政策兑现很及时,资源优势很明显,相对于高载能的蓝宝石行业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同时,银川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也会为企业产品辐射周边带来帮助,但没想到的是,从过来考察到落地银川,我们前后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是银川政府实实在在的真诚打动了我们。”丁建亮说。
筹备项目立项、规划、图审、施工许可等审批事项,在很多企业看来,千头万绪,费时费力,企业眼中的持久战,在银川经开区各个业务部门共同配合下变成了闪电战,在“保姆式”的服务下,建设速度也实现了“加速度”。让丁建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企业切磨抛项目土地手续的办理,他说,手续办理顺利的话需要3个月,稍有延误便需要半年之久,为此银川经开区为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每个环节都有专人“陪跑”,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手续就完全到位了。
围绕“三新”产业记录刷新,技术加成,产业集聚。如今,银川依托一批新材料明星企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区。环环相扣、全链条的发展模式,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银川市将提速壮大“三新”产业,抢抓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谋划实施调结构、强动能、增后劲的产业项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 闫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