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工程
瞄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三类人才作为推动银川市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1.对于高层次人才,给予全职引进人才最高60万元生活补贴、叠加发放60万元购房补贴或260平方米高端人才共有产权房;
2.设立3000万元人才、科技基金,为人才领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股权投资;
3.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项目工程人选及全日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开通人才认定绿色通道;
4.面向青年人才,在市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直接认定为D类人才,累计享受15万元生活补贴、40万元购房补贴;
5.“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首次在银入企就业创业可“5折”购买青年高层次人才共有产权房;
6.新就业大学本科生享受“拎包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
7.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对企业技术研发实现产业转化的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8.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9.设立银川市青年创业资助金,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无息免担保贷款;
10.对进入高端智库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柔性来银服务人才,颁发市委、市政府特聘证书,给予引进人才和合作单位最高30万元补助;
11.对柔性引进人才提供短期住宿、景区游览等个性化服务;
12.银川市人才计划、科技项目向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本市企业的飞地研发中心全面开放。
●人才培养工程
聚焦乡村振兴、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和社会治理等“五支专门人才力量”,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1.梯次实施人才培育计划,为校长、院长、农技站长、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人才分别制定专门培养计划,为企业家、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分别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5万元和2万元培养经费支持,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2.支持企业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万元经费资助;
3.支持园区和企业争创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享受每年2万元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等支持,出站留银直接享受高精尖缺全职引进人才政策;
4.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5.建设银川市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给予10万元—50万元奖励支持;
6.支持企业开展急需紧缺工种技能人才“短平快”式培养,最高给予3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
7.为“中国新硅都”等重大产业布局量身定制人才政策,在“两都四基地”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人才小高地”,每个最高给予50万元支持;
8.持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对取得高、中、初级社会工作师证书人才一次性分别给予6000元、3000元、2000元奖补。
●人才暖心工程
继续聚焦人才住房保障制度,通过人才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一系列保障政策,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才的“后院”“后代”“后路”问题,让各类人才尽展其才又无后顾之忧。
1.对于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子女全力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入学保障;
2.对于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配偶,按照对等原则协调解决就业,未就业的可享受每人每年2万元补贴,最长补贴3年;
3.对于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按照A类、B类人才每年2万元,C类、D类人才2000元,E类、F类人才1200元标准安排体检。
目前,银川市本级、园区、县区均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已经形成高端人才社区、柔性人才公寓、园区配建公寓、共有产权房、青年人才驿站等五类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人才活力工程
聚焦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1.市本级拿出100个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引才,专业对口的全日制“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人才可免笔试、免面试直接考核录用,同时录用的科研人才可“带编入企”开展科技研发并合理取酬;
2.建立学术型和应用型“双轨制”人才评价体系,首次将企业“首席技师”等一线技能人才纳入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范围;
3.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和定向委托,充分体现对用人主体及人才的放权和松绑;
4.人才和科研经费实行包干制,允许科研资金跨年度使用;
5.推进银川—宁东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人才互认;
6.建设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双创中心,打造“便企客厅”、孵化器、加速器。
(记者 安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