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万学的羊皮画。记者 李振文 摄
手抓羊肉。记者 李尚 摄
在盐池县,“羊”这一元素几乎随处可见,在这个依羊而生、因羊而兴的地方,盐池滩羊文化,早已深入民心。
羊美食里的风情
羊是先民日常六畜之一,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无论南方北方,吃羊的方法各式各样,而盐池滩羊因其独一无二的品质,以及风土,也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都知道宁夏盐池滩羊名声远扬,那么盐池哪里的滩羊肉最好吃?宁夏美食作家王西平写过很多关于盐池滩羊的文章,其中惠安堡这个地方被反复提及。
“惠安堡曾为唐代温池县城旧址,有大片盐湖和暖泉,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的盐业依旧发达。特殊的地理风貌和土壤特征,造就了惠安堡独特的盐碱水质和饲草料,既有利于滩羊生长,又使得这里的羊肉鲜美无比。”他说,惠安堡最有名的就是爆炒羊羔肉,很多人慕名前来品尝。此外,惠安堡还是碗蒸羊羔肉的发源地,这道美食肉质细软,葱香浓郁,既有滩羊特有的香味,又有西部风味的调料芳香。而面包羊羔肉也是惠安堡的特色,据传源自当地脚户。
当然,盐池滩羊肉烹就的美食从来不拘一格,清炖羊肉、羊肉搓面、羊肉臊子面、羊肉调和、胡辣羊蹄、烤全羊、羊肝凉皮、羊奶皮……无一不展现着别样风情。
“随着城市化发展,很多传统做法经过不断创新,使得滩羊肉食品类更加丰富,久而久之,围绕一种食材烹饪全宴全席的风尚掀起。”王西平说,在宁夏,盐池宾馆较早提倡全羊宴概念,其水晶羊羔冻、蒜香羊排上过国宴,也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菜品。
羊习俗中的智慧
作家石杰林的老家就在盐池县,在他印象中,生活里关于羊的习俗比比皆是。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农贸市场卖粮,旁边就是家畜交易中心,那里总有群人有说有笑的。“有时,两人突然一侧肩膀靠近,一人伸出一只手,先握手,然后在衣服里变化手法,配合脸上表情,不断比划、周旋。”石杰林说,这叫“捏码子”,也叫“揣袖筒”,是羊只交易时议价的方式。“这样避免对话交易用语不慎造成的误解,防止卖主坐地起价,是一种沉默的智慧。盐池在古代就是中原大地与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捏码子’也搭建了羊倌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石杰林写过老家很多关于羊的习俗,有些不时兴了,有些得以保留,还有些融合了现代理念继续传承。“像‘滩羊选美’‘羊牙子’‘领牲’等,都代表着滩羊中的优良民俗文化。”石杰林说,盐池县每年都有滩羊选美比赛,通过全面考量滩羊体高、胸围、毛色等,选出最美滩羊,彰显了当地人“美善同义”的美学追求和伦理思想;“羊牙子”是最早的中介,是源于羊只交易双方的不信任,以“捏码子”的方式从中调解。
“羊牙子”都是些人品端正,德高望重的人,这一角色在现代生意中同样适用,有时候第三方出面,给生意双方以调解、带话、台阶,从中周旋,顺利达到交易目的;“领牲”最早是当地人遇到困难时向神灵请愿,祈福禳灾的一种民间祭拜仪式,除了求雨、旱灾、虫灾领牲外,人们日常遇到其他难题也要领牲。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认知提高,“领牲”现在只发生在当地人的葬礼上,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羊皮画里的真爱
在盐池县古长城南侧,“中国滩羊之乡雕塑”近旁,有一个春雪文化产业园,院内几个展馆都颇有特色,有枕头文化馆、草编工艺品馆,最特别的还数滩羊皮美术馆。
滩羊皮美术馆里陈列的都是羊皮画,有趣的是,这羊皮画还不是一幅平整的画卷,而是如同布贴画一样,有层次,有立体感的画卷。这是春雪文化产业园的创建者冒万学,从2017年开始潜心创作出来的,不但经过多方学习,还加上了自己的思考。
冒万学是土生土长的盐池人,家里的长辈是皮货匠人,因此他对二毛裘皮也很了解。他说,盐池滩羊不光肉好,二毛裘皮更是久负盛名,它光泽细腻、洁白如玉,毛穗如波浪一般,有“九道弯”之称。其实,在清代的《银川小志》、乾隆《宁夏府志》中都有关于二毛裘皮的赞誉。清末民初,山西、河北一带的皮革制作工匠来到盐池县的乡村,靠制作贩卖皮货为生,从此二毛裘皮制皮工艺也在盐池扎根。冒万学回忆,小时候家里住的院子就是皮货加工作坊。“以前我们家院里常年放着几口大缸,那是用来熟皮的,味道可大了。”他说,二毛裘皮固然好,但制作工序繁琐,而羊皮的味道也总是萦绕在家里人身上,最后变成印在心里的记忆。
冒万学不记得抚摸过多少次羊皮,比谁都了解那柔软细腻的质地。他喜欢画画,无师自通,自然而然想到把生活中两个重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羊皮作画的想法。“羊皮画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惜我去外地学艺,但成果不理想,只能自己摸索。”冒万学说,即便过程困难,但这羊皮画也是盐池滩羊文化的延伸,很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因滩羊而生,因滩羊而兴的盐池人之一,他是真喜欢羊皮画。(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