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滩羊之乡激情盐池 -> 特色产业
半夜三更下地 要跟太阳赛跑——记者带你了解黄花菜采制全过程
2023-07-27 09:33:29   
2023-07-27 09:33:29    来源:新消息报

采摘工人“全副武装”。

黄花菜采摘后先得在铁皮房里蒸40分钟。

新蒸熟的黄花菜,色泽金黄,芬香扑鼻。

基地负责人赵丹(左),捂得严严实实的,在称重。

  从6月下旬开始,宁夏各地的黄花菜陆续迎来丰收。宁夏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黄花菜的品质要高于外省,所以每斤干菜即使比外省高几毛钱仍供不应求。业内人士调侃,宁夏人很难吃到本地产的黄花菜,因为都供应北上广等大城市了,宁夏市场上的黄花菜反倒是外省来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黄花菜从采摘、杀青到晾晒都是辛苦活儿,要跟太阳比脚力。7月25日,记者来到贺兰县立岗镇立岗村的黄花菜基地,记录人们与太阳赛跑的全过程。

  采摘:头戴照明灯,半夜三更就下地

  7月25日凌晨1点,从甘肃平凉来到贺兰的贾妈妈就开始下地摘黄花菜。去年,就50天时间,她和女儿在这块基地挣到了1.7万元,所以今年心劲特大,第一批赶到地里采摘。清晨4点,立岗村14社71岁的老汉杨丰山和老伴也赶到了地里。但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装扮都一样,宽大的防晒帽下戴着照明灯,衣着尽量轻便防晒,胸前挎着一个简易编织袋,采到的黄花菜就装进袋子里,感觉有点沉了便提到田梗上,放进塑料筐里,等人来称重。

  “家里的土地流转10年了,在家没事干,经常出去打零工,但是很多地方都嫌我年龄大。最近几年,家门口有了这个基地,一到采摘期,我每天能挣100多块钱,收入稳定离家又近,比在外面打工强。”68岁的李恒江在基地干了4年多,很珍惜家门口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直言“好得很”。16岁的杨晨则是一名高二学生,这个暑假,为给自己挣点零花钱,“先是到餐厅当传菜员,又去烧烤店应聘,最后人家都嫌我打工时间太短,不要,我就试着和爷爷奶奶一块来这儿摘菜,没想到一天也能赚100多块”。

  当天,基地里穿梭着100多人,田里一片忙碌。他们是按采摘重量获得报酬,每斤1块钱。

  为什么半夜三更开始摘菜?基地负责人赵丹道出其中“奥秘”:高品质的黄花菜必须是含苞待放的,所以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摘掉一批,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若太阳出来,黄花菜都开了花,损失就大了”。

  “260亩的黄花菜,平均每天需要120到150个村民采摘。”在基地从事田间管理的村民谢伏祥有笔详细账:从6月下旬到8月中旬,整个基地的采摘持续50天左右,“每天120个工,50天就是6000个工,每个工每天平均120元,基地就要付给他们72万元”。实际上,这个基地不光带动了立岗镇的就业,还吸引同心县、平罗县,甚至甘肃的村民前来淘金,可以说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10点,骄阳似火,金灿灿的黄花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记者注意到,尽管做了防晒处理,有几个年轻女子的双手还是被晒黑了,甚至有点轻微浮肿的迹象,几个满头大汗、跑前跑后的男生没有防晒装备,晒得黝黑黝黑的。赵丹没有坐在阴凉处喝茶,而是在田梗上不断游走,她要随时称重,旁边的助手还要及时记下来,“小杨,11斤,对不对?”对方说了声“对”,又忙不迭地拎起编织袋,扭头下了地。

  5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赵丹决定回乡种地,看中立岗村的土地后,便成立贺兰县乐民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步步建立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花菜种植基地。“今年的产量高于去年,预计能生产50吨干菜。”赵丹喜滋滋地说。

  杀青:“桑拿房”里闷蒸,10米之外都能感到热浪

  黄花菜的制作分为采摘、杀青和晾晒3个过程,采摘得顶着星星,杀青和晾晒却需要烈日。

  杀青的地方在离基地4公里之外的通义村,这里有巨大的水泥晾晒场。厢式货车将新鲜黄花菜运到这里后,工人们对盛装黄花菜的塑料筐重新编组。56筐为一组,摞在推车上,推进铁皮制作的“桑拿房”里闷蒸。这里一共有3间显然是量身定制的“桑拿房”,每间只能容纳一辆推车,每个推车需要在铁皮房里闷蒸40分钟。当天气温超过35摄氏度,铁皮房里的气温更高。在“桑拿房”10米外,记者都能感觉到辐射出来的热气。

  也许到明年,这个“桑拿房”就“退役”了,因为赵丹计划新建速冻车间和速冻冷库,生产速冻黄花菜。

  晾晒:水泥地上翻晒,最怕突然下雨

  杀青过后是晾晒,工人端着塑料筐,均匀地把黄花菜撒在水泥地上。蒸熟的黄花菜需要两三天才能晾晒干,这两三天中,每天都要翻三四次,看着晒蔫了就得翻,要不然,品质无法得到保证。

  记者注意到,水泥地上的黄花菜因干湿程度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新蒸熟的黄花菜饱含水分,色泽鲜亮;晒过一两天的黄花菜则色泽暗淡。工人指着满地的黄花菜说:“城里人渴望下雨哩,我们希望天天大太阳,要是下雨,特别是雷阵雨的话,我们可要忙惨了。”

  下午两点多,一天当中气温最高时,记者结束采访,返回路过采摘基地,发现大部分人已经下班休息,但还有几个人不怕烈日暴晒,继续在泛着碧绿和金黄的田野里忙碌着。(记者 闵良 王若英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