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滩羊之乡激情盐池 -> 今日盐池
盐池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喜看一路芳华
2022-11-22 19:27:01   
2022-11-22 19:27:01    来源:吴忠日报

  登临盐池县长城关,展现在眼前的是宁夏的“东大门”——盐池的绚丽风采(资料图)。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春华秋实。

  盐池,是“盐池滩羊”核心产区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也是我国266个牧区县之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滩羊品种,被誉为“中国滩羊之乡”。

  十年来,盐池县万象更新,产业发展再升级,生态建设再提质,基础教育再提高。十年来,盐池县厚积薄发,17万老区人民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谱写出一篇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华章。

  这十年,是民生福祉节节高的十年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盐池县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直接推动着各项民生实事的快速落实。

  日前,盐池县花马池镇长城村村民王润花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与盐池县中医院专家确定治疗方案。王润花说:“这种不用跑路又省钱,就能享受县级医院大夫看病的方式,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十年来,盐池县85%以上的财力用来推行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县域内就诊率,构建县、乡、村一体化诊断、治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检查在基层,诊断在县级”目标,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新建六角凉亭,增设休闲桌椅,荒地变成停车场,还对单元门和楼梯扶手进行更换……小区年年都有新增的设施,咱们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提及这十年的变化,盐池县紫东苑小区居民侯学峰赞不绝口。十年来,盐池县每年实施的民生项目从几十项到百余项,大到数以亿计的项目投入,小到农村道路的一盏路灯,老百姓“下单”,政府“接单”,一件接着一件干,让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老百姓的“幸福账单”。

  每逢假日,家住盐池县冯记沟乡冯记沟村的冯小丽和家人都会驱车来到盐池县城自家楼上小住几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衣服想买就买,想吃啥就吃啥,城里一套房、农村一套房,每逢节假日,一家人来个自驾游,日子过得很舒心。”说起十年来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冯小丽和家人满脸的幸福。

  十年来,盐池县实现了74个贫困村11129户3436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第一个高标准摘掉了贫困帽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93元提高至15244.6元。

  盐池县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立了“1+4+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实施了国家滩羊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黄花菜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国天然石膏制品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天然气BOG提氦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46.18亿元增长至162.97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10.23万元,超过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盐池县获得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87项,全面小康建设先进集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374项,发展有“势”更有“实”。

  这十年,是生态环境大幅跃升的十年

  曾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的写照,在现如今发生了惊天巨变,盐池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

  人要生存,树就要扎根。说起几十年间的变化,青山乡郝记台刘窑头村村民刘贵感慨万千,过去沙害让全村无可种之地,现在村子早已从荒漠变成了绿洲。

  刘贵说:“原来这个地方都是大沙丘,草都不长,现在植树四五十年了,沙子才治住,植被都好了。我们就是一代接一代地干,我这是第三代守护人,守护这个沙窝,我们要把这个好的传统传承到儿孙手上,把沙子治理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盐池县王乐井乡孙家楼生态修复项目区,极目远眺这片草长莺飞的草原景色,曾经严重沙化的沙窝子,如今已长满了二三十厘米高的蒙古冰草、白沙蒿、沙打旺等植物,它们把沙土牢牢锁住。“生态修复前,这里简直没法住,春天一刮风,门都开不开,到处是数十米高的沙丘。”孙家楼村村民孙忠说,现在生态变好了,群众也能安居乐业了。

  “以前的盐池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盐池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办副主任孙果说,十年来,盐池县持续推进防沙治沙、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原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年来,盐池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循环使用生态水、盘活山林权等方式,将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将劣势转变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截至2021年底,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374.6万亩,天然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27.41%和58.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和2个百分点。全县2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盐池县生态建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昔日“黄沙窝”到现在“绿家园”、从生态最大劣势到最大优势的三个历史性逆转,进一步筑牢了宁夏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十年,是产业发展集群集聚的十年

  滩羊产业是盐池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产业”和农民脱贫富民的主导产业。特殊的地理、气候、水质和草场,孕育出的风味独特的盐池滩羊肉,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四登国宴的羊肉“顶流”。盐池,以滩羊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正生机勃勃发展。

  高档食谱、减肥跑道、专属音乐……走进盐池县宁鑫牧场,现代化的养殖园区干净整齐,迸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盐池县宁鑫牧场负责人冯欢2015年10月将牧场进行全面转型,由传统的圈养和放养模式转向生态养殖模式,让滩羊产业华丽转身,如今养殖规模和收入实现了“双增长”。

  从过去的放养到圈养,再到集中养殖和生态牧场养殖,盐池滩羊从过去的“脱贫羊”向“品牌羊”迭代升级,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喜羊羊”。

  “如今盐池县很多生态牧场已经用上了恒温羊舍、智能数控、实时监管等高科技手段,对滩羊进行定制化数据分析,并且给每一只羊都配备专有的‘二维码名片’——耳标,录入养殖期间防疫情况、饲养时间、养殖户详情等信息。”冯欢说,盐池滩羊进入到自动化、信息化养殖时代。

  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的滩羊产业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以上,屠宰加工率达到60%以上,滩羊产业对老百姓的增收带动占比也达到了50%以上。“盐池县在2018年成为宁夏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滩羊在这上面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金建仁说。  如今,遍布于全县的300多万只滩羊创造着巨大财富,构建起了滩羊种质资源保护、种公羊繁育、滩羊肉精深加工、二毛裘皮、休闲旅游、美食品鉴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和最重的“压舱石”。

  这十年,是教育强县阔步前行的十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盐池县教育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年来,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目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48%,较2010年末的77.4%增加16.0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生保持动态清零。小学和初中巩固率为100%,较2010年分别提高13.92和10.8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8%,较2010年的86.64提高8.16个百分点。  开学季,朗朗读书声又开始飘荡在各学校上空。翻开崭新的书页,一届届学子接过学长们传承下来的接力棒,人生新启航的梦想由此开始。龙巧丽是一名入职刚满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她最喜欢的职业。十年来,从青涩到成熟,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有喜有悲,有收获更有成长。她说:“每当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时,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因为我知道,我参与的是他们此生不再重来的青少年时光。心里有热爱,眼里才会有光。下一个十年我会继续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校舍新建搬迁,实现了网络万兆进校园、千兆进教室、百兆到桌面;学校先后从“粉笔黑板”到“智慧教学”转型……十年来,盐池县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郭瑞峰,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十年发展中,盐池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落实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事业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决胜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盐池县将进一步开拓进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新篇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郭瑞峰说。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果,展示出一个行进中坚定从容的盐池,一个团结奋斗、充满希望的盐池。十年磨一剑,任重而道远。盐池,必将再接再厉、奋勇前行,把非凡十年的辉煌成绩当做今天的起点,以实干担当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征程中按下“快进键”,走在前、开新局。(记者 冯荣)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