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桥的香水梨产业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深受广大顾客青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关桥香水梨有独特的品质优势。” 日前,记者在海原县关桥乡百年梨园采访时,关桥乡党委书记马海燕说。近年来,关桥乡党委、政府借助当地资源品质优势,通过“农业+旅游”线上线下深入融合,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
百年产业“枯木逢春犹再发”
关桥乡香水梨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主攻方向,积极培育壮大香水梨产业。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树品牌,香水梨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壮大提升,助推精准脱贫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关桥香水梨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良经济树种。极耐寒、抗旱、耐涝、抗盐碱,坐果早,坐果率高,是适宜海原县中北部大面积发展的优势经济树种,其品种风味好,富含糖、酸及维生素C、铁、锌等。经后熟软化变成“汁”,可存放到翌年5至6月份,食用清凉爽口,可解酒,亦有清热解毒、抗感冒之功效,果实与冰糖煎热久饮可根治长期咳嗽、哮喘等症,在医药保健领域具有较高价值。
经过发展,目前全乡香水梨种植面积9203亩约23.5万棵(其中百年老梨树约332亩),涉及种植户数共计251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117户,非建档立卡户1395户,户均种植面积达3.66亩93棵。全乡香水梨年产量约为1021公斤,每公斤按4元计算,年产值约4084万元,年户均纯收入增加约16257元。
传统产业走上“科技振兴路”
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关桥人过去一直认为树长得越大越密、果子结得越繁茂越好,从不修剪果树,也不施肥。收获的香水梨只有鸡蛋大小,品质也很普通。村民每年收获的梨往往是吃一部分、烂一部分、扔一部分。
从2017年自治区科技厅派驻关桥乡方堡村扶贫工作队开始,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国家及区、市、县各级果树栽培专家一波接一波来到方堡村。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从修剪到施肥,手把手教果农专业种植技术,并培养出了以村民方建国为代表的一批“土专家”,让方堡村香水梨“起死回生”。
有了科技扶贫的支持,香水梨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果型由以前的鸡蛋大小长为拳头大小。每亩增产20%,亩均增收1200元以上。
生活在大山里的方建国,去广州、深圳电子厂打过工,做过水果小生意,千辛万苦却没挣到钱,于是前几年回到家继续种植老梨树。如今,方建国依托科技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从靠天吃饭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他成立关桥乡香水梨合作社,设立“互联网+农产品”的发展模式,让乡里乡外的香水梨走出农村,走向全国。
如今,方建国流转土地扩大香水梨种植面积至370亩,并建了冷库,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同时带动46名村民脱贫增收,去年合作社发出人工工资12万余元。
说起香水梨的种植,方建国头头是道:“树靠根长,根靠叶养,修剪、打药、施肥,每个流程都要科学规范才行。”正是通过科技手段,关桥乡最老的一批300多年的香水梨树,重新发芽结果。
百年梨园“小康梦”
关桥乡贺堡河流域是传统的香水梨种植区,全乡香水梨种植主要分布在贺堡、方堡、马湾、张湾等村,以方堡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各村。
今年,方堡村利用闲置土地,完成新栽500亩13000棵“玉露香”新品种,涉及农户4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建设完成香水梨基地3000亩99000棵,育苗50万株,涉及农户96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0户;贺堡村计划对集中连片的350亩老梨园进行高效节灌设施建设,保障老梨树的开花挂果率;马湾村在做好现有香水梨良性发展的同时,加大庭院种植和沿河道种植前期工作,已完成种植香水梨约400亩,引导有能力的农户开展香水梨育苗200亩33300株,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为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香水梨产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关桥乡打造了方堡村香水梨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册成立宁夏益飞生态科技公司,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订单服务,延长产业链。关桥乡党委副书记李广强介绍,通过乡上积极对接,同仁堂宁夏分公司计划在关桥华润希望小镇建设香水梨润肺膏生产基地,进一步延长香水梨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已完成工业设计方案、企业论证、产品测试等。
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香水梨产业发展路子越来越宽,关桥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 (记者 马彦军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