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县里看不了呼吸系统的病,现在有了专门的呼吸内科;以前患者就医摸不着门道,现在有‘蜀葵花’志愿者全程引导。”5月28日,海原县人民医院院长张丹彤谈起帮扶成果时说。这位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影像科专家,两次跨越2000多公里,将东南沿海的先进医疗理念深植西北旱塬。
2019年7月,张丹彤初到海原便遭遇“水土不服”,气候干燥难以适应,当地方言让问诊变得困难。但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推广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引入20余项新技术。2024年再度赴任时,他带来更宏大的计划——将帮扶重点转向管理体系重塑。
“帮扶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留下技术和人才。”他创新推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术讲座,每周由帮扶专家与本地医生轮番开讲,25期培训覆盖400余人次。他推行“师带徒”模式,带领10名帮扶专家手把手培养出33名“带不走”的本土骨干。患者尤为称道的是“蜀葵花”志愿者团队,提供全程导诊服务。
“今年前4个月,我们医院的转诊率同比下降60%。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81%,越来越多的患者相信我们。”张丹彤说。在他的推动下,海原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呼吸内科、睡眠障碍门诊等特色科室,ERCP、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等30余项新技术落地生根。医院转诊率连续两年下降超10%,门急诊量增长18.1%,四级手术量激增388%;创伤中心跻身宁夏前三名,6个专科获批区市级重点。
张丹彤注重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主导修订18项管理制度,引入中层干部竞聘机制,同时成立11个职工兴趣小组,增强团队凝聚力。“既要规范管理,也要关爱职工和患者。”他说。他提出“全病程照护”理念,带领专家随访患者,让医疗更有温度。
帮扶期间,张丹彤的妻子跨越千里来探亲,他却因工作忙无暇陪伴。儿子受他的影响,选择报考宁夏医科大学,接力这份闽宁情谊。
“帮扶有期限,但闽宁协作永远在路上。”张丹彤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