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和女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幸福定格】
讲述人: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社区公岗人员 安莉
一年前,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我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从忙碌的职场人转身成为全职妈妈。然而,失去了经济独立与社会联结的生活,我的心情很快就被焦虑与失落填满。我盼望重新踏入社会,找回自己的价值。
命运的转机,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悄然而至。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社区网格微信群里的一则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黯淡的生活:“公益岗位招聘,胜利街道多个社区,就近灵活上岗!政府免费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养老护理方向。”短短几行字,直击我内心最深的渴望。那一刻,我笃定这或许就是平衡家庭与社会的希望之门。
宁夏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春风,就这样吹进了我的生活。踏入窗明几净的培训教室,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期待。讲台上,老师将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娓娓道来;实操区,我们围着模拟老人,反复练习着翻身、喂食、测量血压。从基础的清洁护理、饮食照料,到专业的压疮预防、失智老人沟通技巧……教室里,许多姐妹和我有着相似的境遇:有从农村来城里帮子女带孩子的大姐,也有因家庭牵绊暂别职场的中年女性。我们彼此充当“模特”,练习测量血压、关节活动,笨拙的动作常引来善意的笑声,又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变得规范流畅。这免费的技能培训课堂,不仅传授本领,更像温暖港湾,托起了迷茫的“待业小船”,让我们重拾学习热情,找到并肩伙伴。
培训结束,我怀揣着养老护理员证书,满怀信心地入职街道公益性岗位。工作地点离家仅10分钟路程,灵活的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到我们这些需要兼顾家庭的女性。第一次走进服务对象家,面对一位因中风行动不便、言语含糊的老人,我轻声问候、规范洗手、细致评估、轻柔操作……当我帮她完成个人清洁,看到她脸上绽放的笑容时,那份满满的获得感和喜悦感,是再多金钱也换不来的。
在社区工作的日子里,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大家一起学习、共同工作,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孩子们看到我努力工作的样子,也变得更加懂事,主动承担家务,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家庭更加和谐,生活也更加幸福。
如今,我认真做事,规范操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这份政府免费赠予的技能,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家庭与事业失衡的困局。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就近就业、体面工作、家庭和睦”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数据观察】
近年来,宁夏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线,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问题,坚持技能培训“标准化、精准化、体系化”方向,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1至5月,全区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达2.16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155.7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7.43万人次。
技能培训结构呈现出“四增一减一快一精准”的新趋势。“四增”:高技能人才培养、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分别完成培训任务的107.4%、200.15%、152.6%,市场化培训热度增加,多方组织无人机驾驶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民宿管家等新业态新职业(工种)专项培训,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一减”:累计清理122家不合格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机构数量精简近三分之一,由2022年的40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300家;“一快”:今年1至5月完成全年培训任务的72%,任务推进快于时序进度;“一精准”: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化、质量化、针对性显著提升,社会反映持续好转。
技能人才培养成效凸显,占就业人口比重首次超40%,高技能人才实现年均2位数增长,培训质效提升30%,节约资金超20%,36个职业(工种)补贴标准上浮20%。同时,每年为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对口输送技能人才10余万人。
【心愿清单】
如今的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让我再有机会参加更深入的老年人心理照护或康复辅助技术培训。老年人的需求在变化,我的服务技能水平也要更高,用更专业的服务温暖他们的晚年。我相信,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升级,会有更多的城乡兄弟姐妹和我一样,用技能改变命运,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记者 马照刚 实习生 冯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