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银川市西夏区幸平阳光家园活动室内暖意融融。系着围裙的义工们揉面、擀皮、填馅,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在指尖快速成型。不远处的活动场地上,残障孩子们正和志愿者做游戏。
这是“快乐雷锋工程——助行梦想”志愿服务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幕,却承载着这个品牌项目走过十余年的深厚积淀。“我们最初只是想帮残疾人,送些米面油。但后来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融入社会、是自立自强。”宁夏义工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吴金霞回顾初心时说,正是这个发现,让该团队在2012年开启了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变革。
变革的起点,源自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申请到的50万元资金。用这笔钱,请来优秀手工艺师,在全区开展残疾人手工串珠、堆绣、陶艺等技能培训。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尝试很快收到了回应。“有个侏儒症女孩,她跟着哥哥生活,从来没有挣过一分钱。”吴金霞回忆道,“当她通过串珠作品拿到第一笔收入——73元钱时,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这样的感动推动着项目不断进化。针对“零就业”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志愿者们提供了更细致的服务。“有位手工艺师下不了楼,我们上门取作品,帮他义卖。”吴金霞说,“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帮扶更重要的是扶心、扶志。”
为了给手工艺品找销路,团队创新推出“公益流动专柜”。从旅游景点到政府部门大厅,再到企业门口,“专柜”的足迹不断拓展。“最近通过企业对接,我们的手工艺品还卖到了澳门。”吴金霞说,该项目通过义卖、展会销售等多种渠道,帮助残疾人实现产品变现。
除了技能帮扶,项目还有两个坚持了16年的“保留节目”——“雷锋饺”和“义工月饼”。这两个“物质+服务”模式的专项公益项目,累计动用社会资金已超2000万元。“有位老人,每次我们去送物资时,他都会穿上新衣服,叫我们‘雷锋娃娃’。”志愿者乔世浩说。
从简单的物质赠予到系统的技能培训,从单向的帮助到双向的温暖互动,“快乐雷锋工程”用十余年的坚持,探索出了一条“技能培训+志愿帮扶+创业支持”的帮扶模式。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动员志愿者3.6万余人次,开展助残活动874场次,贡献志愿服务时长超13.89万小时,撬动助残公益资金达1019.59万元,先后荣获“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对未来,吴金霞心中有新的期盼,“希望能与更多企业合作,拓宽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手艺和劳动获得收入。”(记者 智慧 实习生 肖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