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快摘几颗尝尝,我家这枣又大又脆又甜。”9月2日,在平罗县瑞祺高荣农林专业合作社的冬枣温棚内,合作社理事长姜学军热情地招呼记者。
近段时间,姜学军一家忙得不亦乐乎。从8月中旬开始,他大棚的冬枣就陆续成熟上市,虽然连日采摘颇为辛苦,但红火的产业让他心里美滋滋的。
冬枣的自然成熟期在10月到11月,这时北方天气大都已经入寒,故而得名。不过,在瑞祺高荣农林专业合作社冬枣种植基地,走进棚内,一排排枣树郁郁葱葱,一颗颗圆润饱满,绿中带红的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
姜学军告诉记者,这些冬枣是2013年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引种的。刚开始,由于种植技术不到位,进入挂果期后,亩产仅达400公斤左右,不到山东当地产量的一半。于是,姜学军找到自治区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设施冬枣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保证冬枣的品质,合作社在温棚里模拟冬枣自然生长环境,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天冷时,要给温棚盖上一层“棉被”保温,还要在阳光充足时把“棉被”卷起来,等到晚上温度下降再盖上。进入夏季,中午天热时把封口拉下来。“要不然里面太热,枣树就会受不了。”姜学军说,枣树的整形修剪也很讲究,每个芽要留两个枣吊,一个枣吊上保留两到三颗枣。同时,还要控制树的长势,避免出现营养“供叶不供果,供果不长叶”等情况。
指着沉甸甸的枣树,姜学军说,今年他种了12栋棚的冬枣,占地33亩,每亩产量在1400公斤左右:“宁夏昼夜温差大,果实品质好、食糖量高。最主要的是温棚枣比露地枣早上市3到4个月。借着上市时间差,每公斤价格可增加10元左右。按现在出园价每公斤36元计算,1亩地最少收入4万元。”
冬枣不仅给姜学军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也给周围农户开启了一条就业之路。正在棚中摘枣的高荣村村民吴红霞开心地说:“自从合作社在这里种了冬枣,我们不用外出打工了,在这里1天收入100元,一年干3到4个月,可以挣8000多元。”
姜学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要加强与农业科技人员的合作,利用科学手段,通过低温人为造成冬枣休眠,以此达到冬枣上市时间春提前秋延迟的目的,让更多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冬枣。(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