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的六盘山下,室外温度降至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烟雾包裹山头,白雪覆盖大地。然而,泾源县农村仍是一派忙碌景象。1月5日上午9时,泾源县兴盛乡兴明村村民洪文学,像往常一样来到牛圈,取出麦麸、玉米面、麦草、油渣,按照比例配料喂牛。
“去年销售25头牛,纯收入16万元。棚里还有25头牛,准备开春出栏。”洪文学指着膘肥体壮的肉牛,讲述养殖和收入的现状。7年前,洪文学在政府支持下,贷款发展养殖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养越多。
“当年贷款5万元,买回5头基础母牛,第二年添了3头牛犊。2016年,泾源县统一购进安格斯肉牛,我筹资6万元,第一时间认购了6头。”洪文学说,短短3年时间,牛从3头增加到18头,牛圈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自养牛以来,洪文学一家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年收入从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多万元。此外,政府还配套实施了“见犊补母”、购买草料、认购安格斯牛等补贴政策,洪文学一年又多收入2万元。
“养牛是个慢功夫,急不得。”已是花甲之年的洪文学把养牛作为发家致富产业,通过参加县、乡、村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养牛技术。
“老洪虽然年纪大,但特别勤学好问。”泾源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兽医师王小平说,洪文学经常给他打电话,询问牛犊接生、疾病预防等。
凭着一股钻研劲头,洪文学熟练掌握了肉牛饲养、牛犊繁育等技术和知识,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自己不努力,就说不过去了。”洪文学说。
经过不懈发展,洪文学的牛棚里始终保持20头牛,年饲养量50头,收入50万元左右。
养牛让洪文学脱贫致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早期,村里出个‘万元户’就稀罕得不行,现在家家是‘十万元户’,年收入过百万的农户也已经见多不怪。”今年,洪文学又有了新的打算,计划新建一栋牛棚,将存栏量增加到50头,争取饲养量过百头。(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牛吃着科学配比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