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市县风采
伍六十和他的五六十头牛
2022-03-04 08:15:36   
2022-03-04 08:15:36    来源:宁夏日报

  “牛惊了!一头黑牛脱缰了,在圈里抵撞其他牛呢!”有村民冲着伍六十吼了一嗓子。

  正在给来客夸自家牛的伍六十,转身跳进牛圈里。从牛的身后过来,一手抚摸着牛头,一手拉着绳子往栏杆上系,系好后又拿起铁锹,把旁边多余的草往这头牛面前匀了匀,笑着说:“好好吃,快快长,吃完还有呢!”几秒钟时间,那头看起来受惊的牛便开始乖乖吃草。

  “要想把牛养好,就得爱牛,操心他们的吃喝拉撒、头痛脑热,还得管管它们的调皮捣蛋。”在伍六十眼中,圈里的牛就像自家娃娃一样亲。

  3月2日下午,伍六十骑着小三轮车出门。路人问他干啥去,他乐呵呵地说:“喂牛去。”虽然每天早晚喂牛两顿,但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养牛户伍六十的心还是成天挂在牛圈里。家里草料池的青贮玉米已被吃空了三分之二。他用三轮车拉上两三捆草料,铺在饲喂平台上。两槽牛的头纷纷伸出栏杆,等待即将来临的“盛宴”。一家4口人挥动铁锹奋力翻拌草料,往里添加玉米面、麦麸等混合料,等全部翻拌均匀,再一铲一铲地把料添到牛槽里。

  牛棚里充斥着“哧哧”的吃草声,他背着手、踱着步,看着吃草的牛,心里美滋滋的。

  “这三头黑牛是它生的,那只黄牛刚怀上犊,得吃好点。”他对每一头牛的品种、健康状态都如数家珍,偶尔看见牛身上有土块,他都会给擦干净。

  “安格斯牛吃得快,西门塔尔牛和黄牛吃得比较慢,哪个肚子吃大了,就把草向别的牛那里匀一匀,让每头牛都吃好。”伍六十一边匀料一边说。他养的牛又壮又大,最大的一头体重达到了660公斤,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牛最健康的表现就是能吃能喝”。

  伍六十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牛生意做得贼精。买料、喂牛、市场转手能挣多少钱,心里跟明镜似的。“有的小牛犊只要8000元就能买到,等喂肥了能卖到16000元;有的要价5000元,那我就给他4500元,剩500块钱给自己留个余地,万一牛以后生病了,也能应个急、补个亏。”

  “我是在我爷爷60岁那年出生的,爷爷一高兴就给我取名伍六十。如今我家养了五六十头牛,一年纯收入能有个二三十万元。”他笑谈自己的名字,这笑里有甜也有苦。小时候家里穷,他早早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后来回家办过养鸡场,由于技术不成熟,亏了1万多元。为了还账,还去河南一家皮革厂干刮羊皮的活,每天挣五六十元工钱。工友们调侃他:“你一天挣五六十元,名字是伍六十,这辈子怕就只能赚个五六十了。”

  生性乐观的伍六十才不信这个邪。

  2016年,泾源县引导农户养殖澳大利亚安格斯牛。伍六十贷款购回5头安格斯母牛,成为县里第一批养黑安格斯牛的人。在他的精心照料下,5头母牛第一次配种成功。自此,“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伍六十养牛生涯“开了挂”。第三年,他家母牛存栏就达10头,自家院子的小牛棚养不下了,就到山上用老宅基地盖了两栋大牛棚。他带着两个弟弟,三家人把牛一直繁育到现在的五六十头。

  “伍六十这几年,傻傻地算,傻傻地干,傻傻地挣了几百万。”村里人经常这样夸伍六十。“哪有那么悬,养牛挣的钱全搭到扩大牛群规模了。”伍六十觉得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养牛挣的钱和银行贷款,全用于产业发展,想在村里带个好头。(见习记者 张敏)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