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人员要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范疫情的‘社会疫苗’……”近日,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瓜儿渠村,一名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手持测温枪,向进出小区大门的居民发放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知识宣传单,为居民测温,查验健康码、行程码。
谁能想到,这名热心守护小区居民安全的志愿者,曾是一名孤僻、偏执的戒毒人员。
老刘原来在经济效益较好的工厂上班。2008年因吸毒失业,打零工挣点钱再去吸,给人挖过化粪池,在建筑工地上打过工,向亲戚朋友借过钱,到最后欠了一屁股债,经常被人上门追债。
2012年冬天,老刘在家房顶扫雪,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脊椎,住院花掉了8万多元,人也成了四级残疾。2018年7月,老刘父亲遭遇车祸去世。残疾的老刘面临找工作没人要、家人不愿帮等窘境,生活困难。
初见老刘的场景让马刚记忆深刻:48岁的他比同龄人更显老态,目光涣散,走路拄着拐杖,口气冷漠地对马刚说:“这十几年从来没有人正眼瞧过我,不要再打扰我了,我现在谁都不相信。”
像老刘这样抵触工作人员的戒毒对象,谈心谈话尤为重要。马刚待刘某冷静下来,先安抚其情绪,之后趁热打铁,制定帮扶计划。随后,马刚等禁毒专干经常上门慰问,送衣物、送米面油,与他唠家常,为他讲解国家对待吸毒人员的政策和禁毒知识,引导他敞开心扉。水滴石穿,老刘心中硬邦邦的“石头”终于被禁毒人员暖热了,他渐渐与马刚分享生活情况和所思所想。从此,老刘主动配合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工作,随叫随到,积极配合。
针对老刘的现状,马刚多次与民政部门、村“两委”沟通协商,先为老刘申请了临时救助,解决燃眉之急,后又申请了廉租房、低保,解决了老刘基本生活问题。为防止老刘“吃低保,成懒汉”,马刚开始为老刘张罗找工作。通过与社保部门沟通协商,为老刘找了一份在他居住小区当门卫的工作,每月有固定的工资,还有五险。
看到老刘的积极改变,家人慢慢开始接纳老刘。老刘稳定就业之后,老刘的哥哥主动联系他参加家族活动,家庭关系也随之改善。
“想要吸毒人员不复吸,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吸毒人员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明白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马刚说。
马刚与瓜儿渠村、新民中心村“两委”沟通协商,让老刘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不断参加各项活动,老刘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感谢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禁毒专干和村干部的良苦用心,鼎力帮扶,使我脱胎换骨,我将珍惜机会努力回报社会对我的关怀。”老刘心存感恩。
“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如同一辆通往春天的列车,给予迷途者涅槃重生的希望。”马刚说。(记者 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