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产业从无到有,中药材种植探索出新模式,闽宁科技园吸引7家企业入驻,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升……自2023年9月第十三批福建援宁工作队海原工作组进驻以来,海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6月26日,福建援宁工作队海原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组带来的“早谋划、实落地、严监管”项目管理机制,让闽宁协作资金效益最大化。去年,工作组优选确定闽宁协作项目13个、投入资金7100万元,今年确定项目6个、投入资金7150万元。
走进七营镇黄坪村菌菇基地,村民马志强正忙着采摘平菇。“去年种了2万棒,挣了4万多,今年工作组又帮我们扩建大棚!”工作组编制的《海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让原本零散的种植户拧成一股绳。2024年,全县菌菇完成种植110万棒,产值突破1000万元,今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160万棒。与此同时,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李珍博士带领团队“揭榜领题”,成功引进8种中草药,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4677亩林下中药材种苗移栽计划正在落地。
2022年建成的闽宁科技园,目前共入驻企业7家,以生产加工服饰、智能卡、电脑刺绣、箱包等产品为主。园区带动8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累计解决就业1300余人;累计实现产值3.51亿元,成为全县招商引资“两个平台”之一和全县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我们生产的智能卡已打开了全国市场,工人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介绍。而分两期建设的海原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维修改造大棚114座,设置自主采摘、花卉观光、休闲娱乐、功能育苗、试验种植、研学示范等特色种植区域6个,成为全县首个集现代农业核心示范、优势特色产业引领、联农带农典型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可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务工6个月以上,实现年创收约340万元。同时,投入资金816万元,建设三河镇坪路村闽宁协作示范村,与示范基地一体形成“田园·家园·乐园”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没想到在福建上班还能领交通补贴!”海原籍务工人员王曼花在漳州工作半年后,收到工作组发放的1000多元补贴。2024年,工作组通过“点对点”输送1510名劳动力赴闽就业,发放交通补贴509人25.6万元,今年计划投入30万元扩大覆盖面。
消费帮扶同样亮点纷呈:2024年海原农特产通过832平台、漳州“惠工汇”等渠道销售额达2.3亿元。在深圳华润大厦举办的肉牛产业推介会上,11个项目现场签约,让“海原牛肉”走向全国。
在教育领域,工作组首创“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团队慰问制度”,每年设立慰问资金200万元,覆盖教师300人次;首建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学生资助制度,每年设立资助资金50万元,惠及学生400余名;持续落实困难群体学生校服资助制度,对中小学起始年级中的“6类学生”给予每生120元的校服资助。
投入闽宁资金557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高压氧舱、女性盆底康复中心、“亮睛”惠民工程及中医院糖尿病足专科项目,填补县域5项诊疗技术空白,让患者不再奔波百里求医。此外,今年计划投入360万元建设县人民医院医学康复科、升级实验室设备,形成“急危重症有保障、慢性病防治有特色”的医疗服务格局,惠及县域群众超10万人次。“厦门专家常驻坐诊,还能远程会诊,看病方便多了!”患者李小说。
“花儿”民歌悠扬响起,漳州市漳浦县的观众掌声雷动。2024年,海原非遗首次亮相海峡两岸现代现代农博会,非遗代表性项目“花儿”传承人的表演惊艳全场……“协作不仅是资金项目,更是理念与情感的联结。”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一年稳拿5000余元租金,25年合同期总收益超10万元。这不就是‘阳光存折’嘛!”海原县李俊乡红星村杨福说。5月底,海原“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工作组参与投入2200万元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惠及低收入群众和村集体,实现民生保障从“输血帮扶”向“造血振兴”的升级。(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