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从盐池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的“乏牛坡”上放眼望去,记者看到沙柳、沙棘、花棒等沙生灌木郁郁葱葱。
“过去这里的沙子多得能把路埋了,牛车走到这儿就累得走不动,所以叫‘乏牛坡’。”青山乡刘窑头村村民刘占有指着脚下平坦的水泥路说,20世纪90年代,村里尝试植树造林,但树苗难逃被风沙吞噬的命运。经过反复摸索,21世纪初采用退耕还林和麦草方格固沙技术,终于让这片沙丘稳定下来。
随着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乏牛坡”不仅完成绿色蜕变,更成为护林员巡山和生态观光的重要通道。“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直接惠及当地百姓,刘窑头村的农田不再受风沙侵袭,滩羊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就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青山乡郝记台村党支部书记汪泽殿说。
“乏牛坡”是盐池县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缩影。“经过几代人努力,全县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达39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6%提升至现在的18.51%,75%的沙区人口彻底摆脱了风沙危害。”盐池县林草局林草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永胜介绍。
距离“乏牛坡”约30公里处占地3万亩的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曾经因过度放牧退化为流动沙丘,如今已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
“我们先用草方格固定流沙,再通过生物结皮技术恢复土壤功能。”在沙泉湾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农浩均介绍道。科研团队经过长期实践,筛选出黑沙蒿等适生灌木,利用其形成的“肥岛效应”为草本植物创造生长条件,将自然恢复需要上百年的过程缩短至20年左右。
据透露,团队正在研究将沙棘皮等新技术投入实际应用,今年已在马昌河地区推广3万亩。下一步还将探索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为荒漠化防治提供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形成麦草方格、飞播植草等五大治沙技术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再完成31.9万亩荒漠化治理,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8.91%。”郭永胜表示。从昔日“黄沙窝”到今朝“绿家园”,盐池县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也为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