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晌午,海原县海城街道文联社区的“老饭桌”饭菜飘香,七八位老人正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拉着家常。“一顿饭才花六七元,荤素都有,比在家里凑合强多啦!”70多岁的王玉香笑着说起这个新变化。就在几个月前,社区网格员在一次寻常的“敲门行动”中,听老人们念叨“吃饭难”,这条看似平常的家长里短,很快变成了一张正式的“需求清单”,被摆上海原县委社会工作部的案头。
群众在家门口“点单”,社区和部门该如何“接单”?海原县用一套“三个服务清单”机制,悄然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这里不再是等着问题上门,而是主动把“话筒”递到群众手中。线上线下,处处是收集民意的渠道——“海原邻里”微信群里随时反映“路灯不亮”,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需求征集”,党群服务中心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居民的微心愿。更多的需求,是在网格员和党员们一次次“暖心敲门”中,在社区小广场的“板凳会”上被捕捉到的。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渠道,老年人“吃饭难”、家长“育儿愁”、残疾人“出行碍”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才得以从模糊的呼声变为清晰的行动指令。
需求清单明确了,如何不让它石沉大海?海原县委社会工作部扮演起“中央厨房”的角色,精准分拣、智能派单。他们手里有一张绘就的“社区服务资源地图”,36个部门的职责、驻区单位的资源、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力量都清晰在列。当“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被群众点出,一份“联合工单”会同步派发至消防、住建、社区和物业;当残疾人家庭需要无障碍改造,“绿色通道”立即开启,流程应简尽简。资源从分散到聚合,响应从迟缓到敏捷,这个“总枢纽”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了常态。
“社区帮我改造了楼道,又帮我申请了新的轮椅,真的太及时了。”在海原县海城街道东城社区残疾人田峰已经能独自操作轮椅到小区院子晒太阳了,这让他心情好了很多。
“单”已转到,关键在“办”。各部门“挂牌亮诺”,公开领单,接受监督。面对新就业群体融入难的问题,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动多个部门,创新地聘请外卖骑手担任“兼职网格员”,让穿行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成了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针对物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则引入“红色物业”,推动实力强的物业企业进行跨片区兜底管理。在这里,“领单”不是终点,而是高效服务的起点。每季度召开的“清单评议”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和居民代表现场听取部门“办单”成绩,“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
办结,并不意味着终点。在海原县,满意才是最终的目标。全程跟踪、多元评价、正向激励,构成了服务的完整闭环。改变,正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中发生。每周三下午五点半,12岁的马燕和同学们放学后会直奔海城街道幸福社区的南溪书院。这个由会议室改造的书法课堂,如今已一位难求。从少年班到成人班、老年班,125名学员在这里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创作的书画爱好者。而在海城街道建设社区,专业的早教公益项目通过“绘本讲读”“故事剧场”,让家长的育儿知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效果怎么样不再是部门自己说了算,而是引入社区“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特别是服务对象来共同评价,群众的“好差评”成为最重要的衡量尺度。(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