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从同心县一路向东南,深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张家塬乡汪家塬村。
11月17日,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早早来到村部。他今天要和同心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折死沟支沟——红柳沟小流域的生态产品转化后续事宜。
“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能看见这个曾经的残壁烂泥沟变这么‘俊’,还能产出经济效益。”张树森感叹。
这里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上便组织群众开始打坝、修渠埂、修梯田。”张树森回忆道。经过数十年奋斗,村上的梯田从1000多亩发展到1万多亩,占全村土地的8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而今,基本农田状况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必须转变理念,加大生态产品转化力度,从而带动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产值转变。”同心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张自国说。
经核算,汪家塬红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每年873.97万元。今年交易的600亩红梅杏和新整理的121.68亩土地15年文化服务经营权被同心县兴荣生态农业文旅有限公司购买,收益资金的4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村民分红共富,30%用于生产设施建设及后期生态治理。
“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汪家塬村作为宁夏唯一的村落精彩亮相。”张树森自豪地说,村里将大力发展“三个一万亩”“四个1000万”,即小杂粮、草畜、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万亩,小杂粮、草畜、特色农业、劳务四个产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汪家塬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让村民走向共同富裕。(记者 裴云云)